第184章 攻破西墙
上一回咱们说到,自打诺曼底登陆之后,盟军一路高歌猛进,打得德军是屁滚尿流,溃不成军。乐观的情绪,像法国的香槟一样,在盟军的指挥部里到处冒泡。大家都觉得,这场该死的战争,说不定能在1944年的圣诞节前就彻底搞定。然而,一场名为“市场花园行动”的、雄心勃勃的豪赌,彻底打碎了这份乐观。那场“一桥之遥”的失败,不仅意味着盟军未能“走后门”一步迈进德国,其真正的、灾难性的战略代价,现在才刚刚显现出来。
“市场花园行动”就像一场挥霍无度的豪华派对,消耗了盟军手里本就不多的、宝贵的运输机、燃料和指挥官们全部的精力。而这些资源,本可以,也本应该,被用在更重要的地方——比如,尽快肃清斯海尔德河口,打通安特卫普港。
由于这个欧洲第一大港口迟迟无法使用,盟军所有的补给,仍然只能依靠诺曼底那个小小的、临时的桑葚港,以及被严重破坏的法国铁路系统,像挤牙膏一样,艰难地往前线输送。这就导致了一个致命的后果:巴顿将军的坦克没油了,霍奇斯将军的炮兵没炮弹了。整个盟军的进攻锋线,就像一辆百公里油耗三百个油的超级跑车,刚跑了几百公里,就趴窝了。
因此,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所坚持的“宽大正面”战略,从一种主动的选择,变成了一种由后勤匮乏所决定的、无奈的必然。他根本没有足够的油料和弹药,去支持蒙哥马利元帅所设想的那种“尖刀突击”。
盟军将不得不为“市场花园”的失败,付出沉重的代价。他们只能在欧洲深秋的泥泞和鲜血中,一寸一寸地,艰难地向着德国边境,缓慢地蹭过去。
就在盟军因为“堵车”和“缺油”而停滞不前时,在战线的另一边,一个被一些德国人称为“奇迹”的转变,正在悄然发生。
自打盟军解放法国后,从法国溃退下来的德军,一度濒临总崩溃。部队士气低落,建制混乱,士兵们像没头苍蝇一样到处乱窜。然而,盟军的这次意外“刹车”,给了他们一个千载难逢的喘息之机。抓住这个机会的,是一位被希特勒从东线火速调来的、他最信赖的防守大事莫德尔元帅。
一到西线,他便以惊人的速度,开始重组防线。他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垃圾佬,将那些被打散的师级单位的残部、后方的文职人员、甚至海军和空军的地勤人员,有一个算一个,全部搜罗起来。然后,把他们胡乱地编组成一个个临时的“战斗群”,并以最快的速度,将他们部署到了德国的边境线上。
他的任务,是守住那条早已被废弃的“西部壁垒”,也就是盟军口中的“齐格菲防线”。
这条防线,在1940年法国战败后,长期被忽视。许多武器和装备,都被调往了法国海岸的“大西洋壁垒”。以至于西线总司令龙德施泰特元帅,曾不止一次地嘲笑它“比一个建筑工地好不了多少”。
但在希特勒的严令下,成千上万的强迫劳工、14到16岁的“希特勒青年团”少年,以及当地的平民,被紧急动员起来。他们夜以继日地,重新加固碉堡,挖掘反坦克壕。
尽管这些钢筋混凝土的碉堡和一排排被称为“龙牙”的反坦克桩,在技术上已经有些过时。但它们与德国边境那崎岖、多山、多森林的地形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仍然构成了一道令人生畏的屏障。
盟军最初的后勤失误,与德军的防御重组之间,形成了一种致命的、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盟军每因为缺少一加仑汽油而停顿一天,莫德尔就多出一天的时间,将又一个残破的营,送到齐格菲防线的某个碉堡里。
盟军的停顿,是德军能将一场世纪大溃败,转变为一场有组织的、顽强的防御战的关键因素。反过来,德军防线的日益巩固,又迫使盟军需要消耗更多的炮弹和物资,来进行血腥的攻坚战。这进一步加剧了本已紧张的后勤压力,形成了一个残酷的、无解的消耗战循环。
战争,并未如盟军所愿的那样,在圣诞节前迅速结束。而是在德国的门槛前,转入了一个血腥、苦涩、且泥泞不堪的深秋。
亚琛之战的计划,在美国第一集团军司令考特尼·霍奇斯中将的脑海中,是一次非常经典的、教科书式的钳形攻势。他的目标很明确:避免陷入残酷的城市巷战这个大泥潭。
他计划,让查尔斯·科莱特少将的第十九军,从亚琛的北面发起进攻;而让大名鼎鼎的柯林斯少将的第七军,则从南面进行突击。这两支部队,就像一把巨大铁锤的两面,其最终的目标,是在亚琛东北部的维尔瑟伦镇会合,从而将这座德国的古城,像一块烧红的铁块一样,牢牢地砸在铁砧上,彻底包围城内的德军守军。
10月2日,行动正式开始。
北翼,第30步兵师(绰号“老山胡桃”)的士兵们,向齐格菲防线那些坚固的碉堡,发起了猛攻。这是一场最原始、最血腥的战斗。美军的士兵们,用上了他们所有的家伙事儿:炸药包、火焰喷射器、坦克炮……一个碉堡一个碉堡地,去硬啃。
南翼,经验丰富的第1步兵师(绰号“大红一师”),也稳步向前推进。然而,他们很快就发现,德军的抵抗意志,远超他们的预期。当战争打到了德国本土,当士兵们脚下踩着的是自己祖国的土地时,德军士兵的战斗精神,似乎被重新点燃了。
一名被俘的德军军官,后来在审讯中说道:“突然之间,我们不再是为纳粹而战,我们是保卫家园的德国士兵。”
这种顽强的、近乎绝望的抵抗,使得美军合围圈的闭合过程,变得异常的缓慢和血腥。
对于盟军而言,亚琛,只是一个军事目标。它是通往鲁尔河平原和德国工业心脏地带的一个重要门户。
但对于远在柏林地堡里的阿道夫·希特勒来说,这座城市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亚琛,是“欧洲之父”查理曼大帝的故都,是神圣罗马帝国——也就是纳粹宣传中所谓的“第一帝国”——的象征。失去这座城市,将是对纳粹意识形态和整个德意志民族自豪感的、一次沉重无比的打击。
因此,希特勒下达了一道不容置疑的、疯狂的“元首令”:亚琛,必须成为一座“要塞”!它必须战斗到最后一人、最后一颗子弹!
他下令,疏散城中所有的平民。城里的指挥官,第246国民掷弹兵师的格哈德·威尔克上校,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无法摆脱的困境:一边,是军事上毫无希望的现实;另一边,是来自最高统帅部的、不容违抗的疯狂命令。
当合围圈最终在10月16日艰难地闭合时,攻入城内的任务,落在了“大红一师”的第26步兵团肩上。
对于那些习惯了在法国开阔的田野里作战的美国大兵来说,亚琛那狭窄、古老的街道,瞬间变成了一个三维的、立体的、充满死亡陷阱的迷宫。
德军的守卫者,充分利用了城市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栋建筑。
他们通过城市的下水道系统,像鬼魅一样,神出鬼没地出现在美军的后方,发动突然袭击,然后再消失于黑暗之中。这迫使美军不得不调来工兵,用炸药去封锁每一个他们能找到的下水道入口。
每一座坚固的、用石头砌成的欧洲古老建筑,都成了一个小型堡垒。美军必须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一个地窖一个地窖地,去进行血腥的清理。美军中士哈利·雷诺兹,后来回忆起当时士兵们中普遍的情绪时说,他们所有人都知道,德国人“绝不会轻易放弃这座城市”,这让整个气氛,都异常地紧张和压抑。
正如我们在讲斯大林格勒战役时说过的那样,巷战,直到今天依然是最难打的战斗形式。无论你手里有多先进的武器——无人机也好,坦克也罢,哪怕高科技装备琳琅满目,一旦进入城市街巷,那些技术优势往往就成了摆设,统统得趴窝。
面对这种牛皮糖式的顽强抵抗,美军指挥官们,采取了一种极其残酷,且财大气粗,但却极其有效的美式战术:用绝对的、压倒性的火力,来取代人力。
他们将155毫米的“长脚汤姆”自行火炮和m10坦克歼击车,直接开到了街道上,对着那些德军据守的建筑物,进行近距离的直瞄射击。一炮不行就两炮,两炮不行就十炮,直到整栋建筑,在惊天动地的爆炸和滚滚的烟雾中,化为一堆瓦砾。然后,才让步兵小心翼翼地进入,去清理那些幸存的抵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