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雅尔塔再聚首(第3页)
他随即话锋一转,开始为苏联支持的卢布林政府辩护,并猛烈抨击伦敦流亡政府。
“有伦敦政府派来的特工,自称是地下抵抗力量。他们对我们毫无益处,倒是坏事做绝。截至目前,他们已经杀害了我们212名军人,还袭击我们的后勤基地来获取武器。……如果他们再继续在我们后方兴风作浪,我们会按照军法把他们就地枪决。”
“军人需要的就是一个和平安宁的后方。我们(苏联)将支持任何一个能给我们稳定后方的波兰政府,在这一点上我别无选择。”
斯大林这番长篇而有力的表态,软硬兼施,有理有据,让会议室的气氛一时变得十分凝重。
丘吉尔沉默了片刻后,沙哑地开口回应。他坦言,英苏双方,显然掌握了截然不同的关于波兰的情报。“也许我们的报告有误,”他固执地说,“但以我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我不认为卢布林政府,能代表哪怕三分之一的波兰民众。如果让人民自由发表意见,我觉得这个政府,根本无法继续维持。”他重申,英国绝不能接受以卢布林政府为基础,来代表整个波兰。
这场围绕波兰问题的初次较量,在剑拔弩张的气氛中,暂告一段落。会议进行了许久,直到罗斯福疲惫地提醒时间已近晚上八点,三巨头才同意,把这个棘手的话题,留到第二天继续。
第一天的交锋,就在这样一种剑拔弩张的僵局中,暂告一段落。
第二天,也就是2月7日,当三巨头再次坐到会议桌前时,气氛依然紧张。罗斯福首先表态,他依然认为,政府组成问题,比边界问题更为重要。他巧妙地暗示,伦敦流亡政府的“法统”地位,并非神圣不可侵犯,关键是要组建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新政府。
就在这时,斯大林主动抛出了一个橄榄枝。他透露说,莫洛托夫已经连夜起草了一份关于波兰问题的新提案,在相当程度上,接近罗斯福的建议。
下午,在处理完其它议题后,莫洛托夫取出了那份准备好的文件,用他那特有的、毫无感情色彩的平稳声音,逐条宣读了苏方的六点方案。
方案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同意在寇松线的基础上,划定波兰的东部边界;波兰将在西部获得巨大补偿;最关键的是第三条——“认为应当给现在的波兰临时政府(卢布林政府),增加一些来自波兰侨民界的民主领袖人物。”
听完莫洛托夫的报告,罗斯福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微笑。他说道:“我必须说,按照莫洛托夫外长的这些提议,我们确实取得了进展。”但他立刻敏锐地指出了一个让他感到不满意的词——“流亡侨民”。
“我觉得,根本没必要去找什么流亡国外的波兰人,”罗斯福强调道,“在波兰境内,就有足够的人可以胜任。”
丘吉尔立刻抓住了这个机会。作为一位语言大师,他现场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英语词源课。他郑重地解释道:“流亡侨民’这个词,来源于法国大革命。在我们的英文里,它的意思,是在本国人民逼迫下,被迫流亡国外的人,带有强烈的贬义。”
“但波兰这些流亡人士,情况并非如此!”丘吉尔强调说,“他们是由于德国人的野蛮进攻,而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所以我宁愿不用‘侨民’这个说法,而称他们为‘暂时在海外的波兰人’,这才更为恰当。”
接下来,丘吉尔又谈及了波兰的西部边界。他再次祭出了他那个生动的比喻:“我一向支持将波兰边界向西移动,但不能多到超出他们的承受能力。把波兰这只鹅,塞得吃进太多德国的粮食,把它给撑出病来,那可不好!”
这句话的意思是:波兰吞并德国领土不能过多,否则可能超出其承受和治理能力,反而自找麻烦。
听到这里,斯大林冷冷地插了一句:“那些地方的大多数德国人,早就望风逃命去了。”
丘吉尔一挑眉毛,倒也松了一口气:“那当然就使问题简单多了。”他强调,只要迁移的规模与承受能力相称,他并不害怕。最后,他又回到政府组成问题上,建议在苏联的提案中,明确加上“以及波兰国内的民主人士”的字样。
斯大林对此,表现出了惊人的“合作”态度,当场同意,并指示莫洛托夫,立刻在提案上,加上这句话。
2月8日,雅尔塔会议的最后阶段。由三国外长组成的小委员会,连夜磋商,终于拟定了一份最终的、折中的方案文本。
政府问题:承认目前在波兰运作的临时政府(即卢布林政府),应在“更广泛的民主基础上进行改组”,吸收来自“波兰国内和波兰侨界的民主领袖”加入。这个新政府,将被命名为“波兰民族团结临时政府”。美英苏三国,将在其成立后,予以承认。
选举问题:这个新的临时政府,必须承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快举行“自由而不受干涉的选举”。
边界问题:波兰的东部边界,应沿“寇松线”划定。而在西部,“波兰将从德国获得大幅领土补偿”,但具体的边界范围,须留待日后与新的波兰政府协商决定。
至此,这个在雅尔塔会议上,耗费了最多时间和精力的、最棘手的波兰问题,终于达成了一个字面上的、皆大欢喜式的解决方案。罗斯福和丘吉尔,可以说服国内,他们为波兰争取到了“自由选举”和“民主政府”的承诺。而斯大林,则牢牢地掌握了“改组”政府的主导权,并确保了波兰未来的亲苏走向。
每个人,都从这份协议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者说,每个人,都从这份协议中,看到了自己愿意看到的东西。
当这一切硝烟散尽之后回望雅尔塔,人们不禁对当时会议室内的激烈交锋唏嘘不已——正是罗斯福、丘吉尔与斯大林在这场唇枪舌剑、讨价还价中留下的原声对话,让历史进程中的关键一幕如此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那么,波兰问题处理完了,接下来,关于如何处置战败的德国,以及苏联是否同意对日作战等一系列同样重要的问题,又将如何解决呢?我们下回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