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烟雨 作品

第192章 春醒未醒(第3页)

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对罗斯福的评价可能比较复杂。尤其是在雅尔塔会议上,为了换取苏联对日作战,他在外蒙古独立和苏联在东北的特权等问题上,对斯大林做出了让步,这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牺牲了中国的战略利益”,至今仍是争议焦点。

但历史需要放在当时的大背景下看。在那个法西斯肆虐的年代,罗斯福最大的贡献,或许在于他为战后世界确立了一种制度性和平的框架。他是联合国的主要推动者,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设计者。这套体系尽管不完美,却一直延续至今,并且在此框架下,像二战那样的全面世界大战,再未爆发。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历史功绩。

也难怪,在美国的历届总统排名中,罗斯福始终稳居前三,仅次于林肯和华盛顿,被视为“现代美国精神”的象征。

然而,地堡里的人,显然不会这么想。

一股病态的、歇斯底里的乐观情绪,瞬间席卷了整个地堡。希特勒和他的核心圈子坚信,随着罗斯福这个“头号战争贩子”的死去,美英的反苏势力必然抬头,他们很快就会跟德国媾和,然后掉转枪口,和德国站在一起,共同对抗苏联。

希特勒随即向东线部队发布命令,宣称“天意已经将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战犯从地球上清除”,这标志着战争的决定性转折。这种彻头彻尾的妄想,完全无视了盟国早已确立的“无条件投降”政策。

在第三帝国最后的时刻,宣传机器的制造者们,最终成为了自己制造的麻醉剂的最后、也是最忠实的消费者。

就在希特勒和戈培尔为罗斯福的死讯举杯庆祝时,他们并不知道,这一事件真正带来的转折,将与他们的期望完全背道而驰。在华盛顿,一位与前任截然不同的人物,正被历史推上舞台的中央。他就是——哈里·杜鲁门。

他跟罗斯福,简直是两个极端。罗斯福是出身显赫的贵族,杜鲁门则是来自密苏里州的平民。他当过农夫,开过服装店但破产了,一战时当过炮兵上尉,是美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没有大学文凭的总统。他言辞朴实,性格耿直,办公桌上摆着着名的座右铭:“推卸责任止于此”。

他真正进入全国视野,是因为在二战期间领导了着名的“杜鲁门委员会”,负责调查军方的浪费和腐败问题,为政府节省了数十亿美元,也为他赢得了清廉、强硬和公正的声誉。1944年,他作为各方都能接受的妥协人选,当上了罗斯福的副总统。1945年4月12日,仅仅当了82天副总统后,他就被推上了总统宝座。他对即将承担的重任毫无准备,曾对记者说:“我感觉月亮、星星和所有的行星都砸在了我身上。”

罗斯福的对苏政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与斯大林的个人关系,他相信可以“管理”苏联。

杜鲁门则完全不同。他从骨子里就对苏联充满怀疑。作为一个讲求实际、不尚空谈的政治家,他对斯大林那种复杂的强权政治,毫无耐心。

他的上任,标志着美国对苏政策,从“合作”到“遏制”的根本性转变。而几乎在同一时刻发生的维也纳战役,为这一转变提供了最直接的催化剂。苏联对维也纳的占领,以及红军在当地的暴行,为杜鲁门政府提供了苏联扩张主义的鲜活例证,证实了他内心最深的忧虑,也坚定了他采取强硬路线的决心。

不过此时,现在在对苏联有意见,纳粹德国现在还在,有啥意见也得等把仗打完再说。

杜鲁门上台后,迅速对外宣布:将全面继承罗斯福的对德政策,绝不动摇。这句听起来平淡的表态,对正在柏林地堡里苦苦幻想“命运反转”的希特勒而言,无异于最后一记重锤,他一直寄希望于罗斯福之死能带来西方盟国态度的动摇,幻想着美英之间会因战略分歧而与苏联反目,进而与德国媾和。

但杜鲁门的这项声明彻底击碎了他的幻想。美国的对德政策没有丝毫缓和的余地,围剿纳粹的联合战线依旧牢不可破。

这一刻,希特勒的精神防线几近崩溃。他终于明白:“上天的暗示”并不会改变现实,敌人不会因罗斯福的死而手下留情,所谓的星辰不过是冰冷的自欺。死亡的阴影,开始无声地笼罩在帝国的残垣断壁中。

直到最后,希特勒都没能真正明白:这场战争,早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列强争霸,不再是可以靠谈判收场的“国家之间的冲突”。

早在卡萨布兰卡会议上,盟军就已经明确宣布:这是一场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是正与邪、生与死之间的较量。他们将追求“无条件投降”作为唯一目标,明确拒绝任何形式的妥协或和谈。

而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惨剧被揭开后,全世界也终于看清了纳粹的真正面目。那一座座焚尸炉,那一排排被毒气吞噬的尸体,那不是战争的副产品,那是系统性的灭绝,是人类文明的底线被践踏。

在这样的背景下,自诩为“正义扞卫者”的盟军怎么可能因为一个人的去世转头去与这样的“魔鬼”谈条件!我要再跟你纳粹谈条件这不就是在打自己脸吗。而希特勒到至今仍然还活在一战的阴影里

不过,此时距离希特勒的生命倒计时,已经没多少时间了。盟军最后的胜利近在咫尺,他们的下一个目标,也是最终的目标,已经锁定——纳粹德国的老巢,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