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烟雨 作品

第194章 帝国的毁灭(第3页)

崔可夫听完克莱勃斯的要求后,态度坚决,只回了一句话:“我们只接受无条件投降。”

当克莱勃斯带着这个消息,失魂落魄地返回地堡时,戈培尔明白,一切都结束了。这位宣传天才,这位用谎言构建了整个第三帝国精神世界的狂人,迎来了他的谢幕演出。他冷静地,让医生给自己的6个亲生孩子,注射了毒药,然后与他的妻子玛格达,双双自杀。

克莱勃斯将军,在返回地堡后,一言不发,沉默地喝了许久的酒,然后用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曾逼死隆美尔元帅的布格道夫将军,也随之举枪自尽。地堡内的其他工作人员,有的选择了自杀,有的则开始尝试突围,但大部分都在冲出地堡后,死在了苏军的乱枪之下。

而那两位被希特勒点名的“叛徒”,也没能逃脱自己的命运。

希姆莱:他曾秘密通过瑞典,试图与艾森豪威尔接触,商谈投降事宜。消息被路透社泄露后,希特勒震怒,下令通缉他。德国投降后,希姆莱化装逃亡,于5月中旬被英军识破。在被审问时,他咬碎了藏在牙齿里的氰化钾胶囊,自杀身亡。

戈林:他在德国南部,依据希特勒早年的一份命令,向地堡发报,索要接班人的权力。希特勒同样大怒,撤销他的一切职务。戈林最终向美军投降,在纽伦堡审判中,被判处绞刑。但在行刑前夜,他同样服毒自尽。

希特勒临死前,任命了空军将领格莱姆为新的空军元帅。他也因此,成为了纳粹德国最后一位被晋升的元帅。

5月1日,随着地堡里的纳粹高层悉数毙命,城内德军的指挥权,落到了柏林卫戍司令魏德林将军的手中。

在确认元首已死,且城内已无兵无弹的情况下,魏德林做出了最后的、也是唯一正确的决定:投降。

他通过广播,向柏林全军发布命令:“元首已经自尽,我们这些对他宣誓效忠的人,也因此解除了誓言。继续抵抗,毫无意义!”

命令下达后,从5月2日开始,柏林的各个街区,残破的建筑里,开始陆陆续续地,升出了一面面白旗。成千上万的德军士兵,扔下武器,从废墟中走出,向苏军投降。

崔可夫的第8近卫集团军,控制了市中心。科涅夫的部队,则切断了所有向西突围的路线。战斗结束时,苏军俘虏了数十万德军。鲜艳的红旗,插遍了柏林的每一个角落。

消息传到莫斯科,朱可夫向斯大林报告了最终的胜利。整个苏联,陷入了狂欢。

但胜利的代价,是沉重的。整个柏林战役,苏军伤亡超过30万人,其中阵亡和失踪超过8万。德军方面,伤亡和被俘人数,超过32万。

随着德国首都柏林的陷落,战斗虽然结束了,但对德国普通民众而言,真正的噩梦才刚刚开始。面对那些曾在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明斯克和基辅目睹亲人被屠戮的苏联士兵,仇恨早已积蓄成山洪。如今,这支胜利的军队如同饿狼出笼,倾泻出积压四年的怒火。暴行在柏林的大街小巷迅速蔓延:手无寸铁的平民遭到殴打、抢掠乃至屠杀,妇女的命运更是悲惨无比——从七旬老妇到尚在学龄的孩童,无一幸免于性暴力的摧残。

对与我们中国深受日本侵略之苦的国家人民来说,看到德国人如今的遭遇,或许会觉得这是“以牙还牙”“报应不爽”的正义。然而,我们不能忘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定位:这是一场反法西斯战争。既然以正义为名出征,就必须以正义之名结束。正义一方不能堕落为施暴者,不能以昔日所受的苦难作为今日作恶的理由,否则所谓“反法西斯”就失去了道德基点。

更严重的是,苏军在柏林的暴行并未止步于一时的混乱,而是留下了深刻的、持久的创伤。这些行为不仅严重破坏了苏联作为“解放者”的国际形象,也在战后埋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东欧、德国乃至整个中欧地区的大量民众,从此对红军、对苏联,对如今的俄罗斯产生了长期的敌意与戒备。直到今天。

希特勒指定的继承人,海军元帅邓尼茨,在德国北方的弗伦斯堡,组建了一个临时的“政府”。他还抱着幻想,希望能与西方盟国单独媾和,然后共同对抗苏联。

5月7日,邓尼茨派约德尔将军,在法国兰斯的盟军司令部,签署了一份向西方盟军的无条件投降书。投降协议,定于5月8日生效。

这份投降书,让斯大林勃然大怒。他认为,这是西方在故意矮化苏联在战胜德国中的决定性作用。苏联作为付出最大牺牲的国家,竟然没有参与最终的受降仪式,这绝对不能接受!

他下令,必须在柏林,在苏军的主持下,举行一场正式的、所有同盟国都参加的投降仪式。

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

5月9日,已经被俘的德军最高统帅部代表,陆军元帅凯特尔、海军上将弗里德堡、空军上将斯通普夫,被带到了柏林郊区卡尔斯霍斯特的一所军事工程学院里。在这里,他们将签署第二份,也是最终的投降书。

朱可夫元帅,作为苏军的代表,主持了仪式。他以一种极具羞辱性的方式,要求凯特尔等人,亲自从门口,走到签字桌前。在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四国代表的注视下,德军代表,在投降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这份投降书的生效,使得欧洲的战争,在法律上,正式结束。由于时差,苏联的这一天,是5月9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西方国家将5月8日定为“欧洲胜利日”,而俄罗斯,则至今仍在5月9日,举行盛大的“胜利日”阅兵。

就在德国投降的消息传来时,在捷克首都布拉格,战火还未平息。当地的德军党卫军,拒绝投降,并对自发举行起义的布拉格市民,进行血腥镇压。

此时,一支奇特的部队,突然出现在了战场上——由叛逃的前苏联将军安德烈·弗拉索夫(就是柳班战役中投降的那个“俄奸”)领导的“俄罗斯解放军”。这支由苏军叛徒和战俘组成的部队,为了向西方盟军递交“投名状”,竟然调转枪口,帮助捷克起义军,击退了党卫军。

弗拉索夫天真地以为,此举能换来美军的庇护。但他的请求,被美军拒绝。在雅尔塔协议的框架下,他和他手下的数万名官兵,被“引渡”给了苏联。

5月11日,科涅夫的部队,赶到并解放了布拉格,欧洲战场的最后一战,终于结束。弗拉索夫等人,被苏军捕获,押回莫斯科,最终被秘密处决。他们的命运,是这场巨大悲剧里,一个充满争议和悲情的注脚。

随着布拉格的枪声沉寂,那个曾让整个世界战栗的纳粹帝国,最终迎来了它的全面毁灭。它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被彻底打碎。纳粹党被解散,党卫军被定义为犯罪组织。幸存的纳粹高官们,将准备迎接一场史无前例的国际审判。

苏联,付出了超过2700万人死亡的巨大代价,赢得了这场卫国战争。斯大林借此胜利,将自己的权威,推向了顶峰,也开启了与西方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对峙。朱可夫元帅,名扬天下,但也因功高震主,在战后不久,便遭到了排挤。

而柏林,这座曾经的帝国之都,90%的建筑被毁,成了一片望不到边际的废墟。那张红旗插上国会大厦的照片,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城市攻坚战的永恒见证。

关于希特勒最后的几天,有一部电影《帝国的毁灭》是根据希特勒的私人秘书特劳德·琼格的口述所拍摄的纪实电影,里面布鲁诺·甘茨所扮演的希特勒非常的出彩。

随着纳粹德国的战败投降,下一步,就该是算总账的时候了。盟军迅速在全德国,开始了对纳粹高层的抓捕。一场旨在清算战争罪行、定义人类正义的世纪大审判,即将在纽伦堡拉开帷幕。不过,这场审判,我们留到最后再说。

作为欧洲战场的补充,咱们下一回,先把目光稍微往南移一下,去看看那个“软绵绵的下腹部”——意大利战场,是如何被解放的。希特勒的难兄难弟,法西斯的创始人,贝尼托·墨索里尼,又是如何给希特勒陪葬的。丘吉尔当年鼓吹的“巴尔干战略”,到底有多么鸡肋,不过南欧也确实没啥意思,我们简单的过一下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