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绞杀日本(第2页)
李梅的赌博,成功了。一夜之间,超过10万日本人丧生,上百万人无家可归。这次空袭造成的单日死亡人数,甚至超过了后来广岛或长崎的原子弹。一场大火,为太平洋战争的最后阶段,定下了残酷的基调。
东京大轰炸的成功,让美国陆军航空队高层确信他们找到了摧毁日本的钥匙。李梅没有给日本人任何喘息的机会。就在东京的余烬尚未冷却的30小时后,317架b-29再次起飞,用同样的方式夜袭了日本的飞机制造中心名古屋。3月13日,轮到了日本第二大城市大阪,300架b-29在3小时内焚毁了超过20平方公里的市区。16日,神户的造船中心也陷入火海。
整个1945年的春天和夏天,这场“燃烧的攻势”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持续进行。李梅的轰炸机群系统性地摧毁了日本一个又一个城市。在完成了对东京、名古屋、大阪、神户、横滨和川崎这六大城市的毁灭性打击后,b-29的目标转向了日本的中小城市。到战争结束时,超过60个日本城市被夷为平地。
这些空袭彻底摧毁了日本的战争潜力。工业生产陷入停滞,交通系统瘫痪。更重要的是,它彻底击溃了日本民众的士气。为了增加心理打击效果,李梅还下令在空袭前向目标城市投撒传单,预告下一次轰炸的目标。这种做法一方面被认为带有一丝人道主义色彩,但更主要的目的在于制造恐慌,瓦解社会秩序。效果是显着的,仅东京一地就有上百万居民逃往农村,导致工厂出勤率锐减,整个社会陷入瘫痪。日本内务省大臣山崎岩在5月的空袭后承认,政府已经意识到,日本的民防体系根本不起作用。
这场战略轰炸的代价是巨大的,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美军在整个对日战略轰炸中损失了数百架b-29和数千名机组人员。而日本方面的损失则更为惨重,据估计,空袭共造成了33万至90万日本人死亡,绝大多数是平民,另有数百万人受伤,数百万人流离失所。超过240平方公里的城市建成区被焚毁,这个面积比美英两国空军在德国摧毁的城市面积总和还要大。这场战役的道德争议至今仍在持续。李梅的战术是否构成了战争罪?这种针对平民的大规模屠杀是否是正义的?李梅本人对此毫不讳言。他在战后接受采访时冷酷地表示:“杀人是不对的……但如果你要打仗,你就得杀人。当你杀够了人,他们就会停止战斗。”。他还说过:“战争中没有无辜的平民。那是他们的政府,你在和一个民族作战,而不再仅仅是和一支武装力量作战。”。
对于李梅和美国高层来说,这种残酷的计算是基于一个更宏大的战略考量:通过摧毁日本的抵抗意志,来避免一场预计将造成数百万美日军民伤亡的本土登陆战。他们认为,用燃烧弹杀死十万日本人,可以避免在登陆战中死掉一百万美国士兵和更多的日本人。无论后人如何评判,在1945年的那个夏天,李梅的燃烧弹攻势,与另一支在深海中潜行的“沉默部队”一起,正将日本帝国推向最终的末日。
在b-29的烈火从天而降之前,另一场更隐秘的战争,早已在太平洋深海全面展开。主角,是美国的潜艇部队——“沉默的舰队”。
这场水下战争的残酷性,从一开始就确定了。珍珠港事件几小时后,美国海军就下令:对日本执行无限制潜艇战。
这意味着,美国的潜艇可以不经警告,攻击任何悬挂太阳旗的船只,不管是军舰还是商船。这在当时是公然违反国际法的,但珍珠港的怒火,让所有法律约束都化为灰烬。
然而,要在浩瀚的太平洋上找到日本船,无异于大海捞针。美国潜艇能成为绞杀日本的利器,真正的王牌,不是鱼雷,而是密码破译。
在夏威夷珍珠港,一个代号“hypo”的密码破译中心,日以继夜地工作。他们的努力,让美军在1943年1月,成功破解了日本的“丸代号”密码。这套密码,专门用来指挥调度日本庞大的商船队(aru在日语里是商船的后缀)。日本人自以为密码复杂,结果被扒了个底朝天。
这一下,太平洋对美国潜艇来说,几乎是单向透明的。通过截获和破译日军的无线电,这项被称为“uLtrA”的绝密情报,能精确地告诉美国潜艇:一支日本船队将在几点几分,出现在哪个坐标,船队里有几艘船,航速多少,护航军舰是谁……
这简直就是开了“上帝视角”的外挂,把一场碰运气的狩猎,变成了一场场精心策划的伏击。
有了情报利器,美国潜日志的战斗力实现了质的飞跃。他们的“小鲨鱼”级和“白鱼”级潜艇,本身就是出色的作战平台,续航力长,还能装24枚鱼雷。更爽的是,跟德国u艇那个“铁罐头”不同,美国潜艇普遍装了空调和淡水蒸馏器,艇员生活舒适,战斗力自然也强。
战争初期,美军的ark14型鱼雷毛病很多,经常不炸或者提前炸,坑死自己人。直到1943年9月,在潜艇部队司令洛克伍德中将的强力推动下,问题才被解决。
可靠的鱼雷,加上精准的情报,美国潜艇终于亮出了獠牙。他们还学了德国的“狼群”战术,发展出了自己的版本。通常由三艘潜艇组成一个攻击小组,在“吕宋海峡”这样的航运咽喉要道设下埋伏圈。
一旦发现目标,一艘潜艇攻击完,另一艘马上跟上,让护航的日军驱逐舰疲于奔命,顾此失彼。这场绞杀战的效果是毁灭性的。到1944年,美国潜艇击沉的日本商船吨位,已经超过了日本当年新造船只的总吨位。
日本的生命线被一寸寸切断。从东南亚运来的石油没了,联合舰队的主力只能趴在港里当“宅男”;运兵船被击沉,几十万陆军葬身鱼腹;被困在各个孤岛上的日军,只能在绝望中“枯死”。到1945年初,日本本土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座被彻底封锁的饥饿之岛。
在围猎日本商船的过程中,美军潜艇“射水鱼”号无意间创造了历史——他们意外发现了二战期间最大的一艘航空母舰,“信浓”号。这一发现,让“射水鱼”号的官兵们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完成了一次足以载入史册的击沉行动,写下了潜艇作战史上的传奇一页。
“信浓号”的出生证明上,就写满了“中途岛”的眼泪。它本是“大和级”超级战列舰的三号舰,准备装18.1英寸的巨炮。但中途岛海战,日本一天之内没了四艘主力航母,疼得他们终于明白,航母才是海战的王道。于是,他们决定把建了一半的“信浓号”战列舰,改成一艘超级航母。
改造工程在极度保密的状态下进行。基于“大和级”的庞大船体,“信浓号”拥有惊人的尺寸,其飞行甲板长达266米,宽40米。为了抵御美军轰炸机的炸弹,它的飞行甲板铺设了厚达75毫米的装甲,沿用了“大和级”的标准,理论上是“鱼雷无法击穿的”。建成后,它的满载排水量高达吨,是二战期间乃至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全世界最大的航空母舰。
然而,在这强大的外表之下,隐藏着致命的缺陷。由于战局日益恶化,美军的b-29轰炸机已经开始空袭日本本土,横须贺造船厂的工人们在巨大的压力下疯狂赶工。这种赶工导致了许多看不见的隐患。“信浓号”的内部建造远未完成:许多舱室之间的水密门还没有安装;电缆和管道穿过舱壁的地方,本应有的防水密封圈也没有完全装好;一些关键位置的排水泵甚至还没有安装到位。更糟糕的是,为了测试船体的水密性,船厂曾向船舱内注水,但由于操作失误,部分压载水舱没有完全排空,导致船体存在着不易察觉的倾斜。
这艘巨舰,就像一个外表强壮、内里却器官衰竭的巨人。它空有庞大的身躯,却没有健全的“血管”和“神经”。1944年11月,由于担心横须贺会遭到b-29的大规模空袭,日本海军决定将尚未完全舾装完毕的“信浓号”转移到相对安全的吴港海军工厂,去完成剩余的武器安装和测试工作。这个决定,将把它直接送上了一条不归路。
就在“信浓号”准备进行处女航时,“射水鱼号”的美国潜艇,正在日本外海进行着一次令人沮丧的巡逻。它的艇长,是约瑟夫·恩赖特中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