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合法经营,迈向正轨!(第3页)
“第三,关键时刻要上,平时适当藏拙。厂里真正遇到技术难题,需要你力挽狂澜的时候,你必须顶上去,这是你的责任,也是你立功的机会。但平时一些常规的工作,别太冒尖,跟大家保持步调一致,甚至可以主动把一些表现的机会让给别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第四,跟领导处好关系,但别走得太近。于主任、厂长看重你,这是好事。你要积极完成他们交代的任务,让他们觉得你可靠、能干。但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别让人觉得你是领导的‘心腹’‘走狗’,那样更容易招人嫉恨。不卑不亢,把握好分寸。”
刘国栋语重心长地说着,这些话,都是他在国营工厂这个环境里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总结出来的生存智慧。这些东西,书本上学不到,系统也不会教。
“师傅,我记住了。”秦奋郑重地点头,将刘国栋的话一一记在心里。他知道,师傅这是真心为他好,是在传授他安身立命的“真经”。
“记住就好。”刘国栋欣慰地笑了笑,“你是个聪明的孩子,一点就透。路还长着呢,慢慢学吧。”
他站起身,拍了拍秦奋的肩膀:“行了,快下班了,收拾东西回家吧。对了,明天有批新零件的图纸要下来,据说是给省里一个重点项目配套的,精度要求很高,你明天也跟着看看,正好练练手。”
“好的,师傅!”秦奋应道。
走出刘国栋的小工作室,外面的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寒风吹在脸上,秦奋却觉得心里一片火热。师傅的这番话,为他拨开了眼前的迷雾,让他对未来在工厂里的发展路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技术是硬实力,是基础,但人情世故,是软环境,是润滑剂。两者结合,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他回想起自己之前的一些行为,确实有些地方考虑不周。比如,过于专注于技术本身,而忽略了与周围同事的日常交流。比如,在解决了一些小问题后,没有主动分享经验或者归功于集体。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节,在日积月累中,可能就会埋下隐患。
“看来,以后不仅要钻研技术,这‘做人’的学问,也得好好补补课啊。”秦奋在心里默默地想。
他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台,开始收拾工具。旁边一个钳工师傅老李,正在费力地拧一个生锈的螺丝。秦奋走过去,很自然地递上一把合适的扳手,笑着说:“李师傅,用这个试试?我这把力臂长,省点劲。”
老李愣了一下,随即接过扳手,笑着道:“哎,谢谢啊,小秦!还是你这工具好使!”
秦奋笑了笑,没再多说什么,继续收拾自己的东西。但老李看他的眼神,似乎比之前又多了几分亲近。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就在这些细微之处,悄然改变。
秦奋背上挎包,走出了车间。夜幕已经降临,厂区里的路灯亮了起来,在雪地上投下昏黄的光晕。他深吸了一口冰冷的空气,感觉头脑格外清醒。前方,不仅有技术的挑战,还有人际的修行。这条路,注定不会平坦,但也因此,更加充满了挑战和机遇。
明天,那批高精度的零件图纸,会是什么样呢?他又将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秦奋的脚步轻快了几分,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他知道,只要方向明确,方法得当,每一步,都将是通往未来的坚实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