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扩大再生产,产能飙升(第3页)
情况不算太好,但也并非死局。赵厂长的抵触是最大的障碍,但市领导的态度相对开放,这是一个有利因素。
秦奋决定主动出击,直接找上农机总厂。
他精心准备了一份“关于盘活农机修造厂第三分厂闲置资产,合作开展生产经营的建议方案”。方案里,他避开了敏感的“并购”字眼,用了“承包经营”的提法。
核心内容是:
一、星辰厂整体承包三分厂的场地和现有设备,期限暂定三年。
二、星辰厂每年向农机总厂支付固定的承包费,数额可以协商。
三、三分厂现有工人,由星辰厂根据生产需要择优聘用,保证基本工资,并根据效益发放奖金,待遇力争高于原先水平。未被聘用的工人,关系仍留在农机总厂,由总厂负责安置或发放生活费。
四、承包期间,星辰厂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接受农机总厂和市有关部门的监督。
五、承包期满后,双方可根据情况续约,或者星辰厂将场地设备完好交还。
这份方案,秦奋自认为考虑得比较周全,既给了农机总厂面子,也给了里子,还解决了部分工人的吃饭问题,同时又保证了星辰厂的经营自主权。
通过王副厂长的引荐,秦奋终于见到了农机总厂的赵长富厂长。这是一个五十多岁,面色严肃,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传统国企干部。
会面地点在赵厂长那间宽大但陈旧的办公室里。秦奋恭敬地递上方案,并简要介绍了星辰厂的情况和自己的想法。
赵厂长翻看着方案,眉头越皱越紧,脸色也越来越难看。
“胡闹!”他猛地将方案拍在桌子上,“一个体户,也想承包我们国营大厂的分厂?还要挑我们的工人?简直是异想天开!”
他指着秦奋:“年轻人,我不管你那个什么‘星辰一号’有多厉害,也不管你跟王建国是什么关系。我们农机厂虽然暂时有困难,但也是国家的企业!我们的工人,是国家的主人!怎么能让你一个私人老板来挑挑拣拣,说用就用,说不用就扔回给我们?”
“赵厂长,您误会了。”秦奋不卑不亢地解释道,“我们不是要挑拣工人,而是根据生产需要来安排岗位。我们的目的是让闲置的设备转起来,让放假的工人有活干,有钱拿。这对工人,对厂里,都是好事啊。”
“好事?”赵厂长冷笑一声,“把国家的厂子包给你私人,让你赚钱,我们背着骂名,担着风险,这也叫好事?工人要是跟你干得不顺心,跑回来找我们怎么办?设备要是让你用坏了怎么办?到时候你拍拍屁股走了,烂摊子谁收拾?”
一连串的质问,充满了不信任和意识形态的壁垒。秦奋意识到,想用纯粹的经济逻辑说服这位老厂长,恐怕很难。
谈话不欢而散。
走出农机总厂的大门,秦奋心里有些憋闷,但并不气馁。赵厂长的反应,在他预料之中。关键在于,如何打破这个僵局。
王副厂长那边还需要继续做工作。市经委刘主任的态度是突破口。或许,还需要找到更高级别的领导,或者找到能影响赵厂长决策的其他人?
秦奋站在农机总厂门口,回头望了一眼那栋略显陈旧的办公楼。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拿下这家小小的分厂,将是他走出“作坊”,迈向真正工业化生产的第一步,也是他第一次尝试运用资本和管理手段进行扩张整合。
这条路,注定不会平坦。但他眼中,却燃烧着更加炽热的火焰。困难越大,挑战越强,成功的果实才会越甜美。星辰厂的未来,绝不能被小小的厂房和眼前的困难所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