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直接对话,洋人也得低头(第3页)
会议一直开到深夜。秦奋将自己的判断、担忧和应对策略,毫无保留地向核心团队做了交底。虽然气氛凝重,压力巨大,但也让大家明白了当前的处境和接下来的方向。
散会时,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疲惫,但眼神中却多了一份清醒和坚定。他们知道,一场硬仗即将来临,星辰厂这艘船能否经受住风浪,就看他们接下来的行动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星辰机械厂仿佛突然踩下了刹车,从之前热火朝天的扩张势头,骤然转向了全面收缩防御。
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销售部的电话铃声比以前更加密集,但内容却变了。以前是客户催货,现在是销售员追着客户催款。王建军亲自带队,兵分几路,奔赴全国各地的主要客户那里,软硬兼施地催收欠款。效果有好有坏,有些客户比较爽快,给了折扣后很快就付了款;有些则哭穷耍赖,需要反复交涉;还有少数实在无法沟通的,秦奋指示直接发律师函,启动法律程序。虽然过程艰难,得罪了不少人,但在周雅芳的强力督促和秦奋的坚定支持下,一笔笔资金开始陆续回流到星辰厂的账户上。同时,新订单的签订变得异常谨慎,预付款不到位,绝不排产。
财务部成了全厂最忙碌的部门之一。周雅芳带着几个会计,每天加班加点,核对应收账款,监控资金流向,审核每一笔支出。她严格执行秦奋的指令,所有非必要开支一律冻结,连办公用的纸张都要双面打印。对于银行方面,她一方面保持着沟通,确保现有账户的安全,另一方面也彻底打消了申请新贷款的念头,将希望完全寄托在自身的现金流上。
采购和生产环节也感受到了寒意。老刘严格控制着原材料的采购量,库房里不再堆积如山,而是保持着刚好满足近期生产的最低水平。生产计划也变得更加灵活,不再是开足马力往前冲,而是根据实际订单和回款情况动态调整。车间里的机器虽然依旧运转,但那种恨不得人停机不停的紧张感有所缓解。利用这个间隙,老刘和钱保国组织起了技术培训和设备保养活动,提升工人的技能和设备的完好率。
技术部的孙建国,则带着团队一头扎进了“星辰一号A型”的改进工作中。他们取消了周末休息,反复进行实验和测试,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为“过冬”储备技术弹药。
全厂范围内的自查工作也在李卫东和周雅芳的主持下,有条不紊地展开。账目、合同、税务、环保、安全……每一个可能存在风险的环节,都被仔细地检查和梳理。一些过去不太注意的细节,比如废料处理、劳保用品发放记录等,都被重新规范。秦奋的要求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绝不在这些方面出问题。
整个星辰机械厂,就像一只提前预感到寒流的候鸟,开始收拢翅膀,加固巢穴,储备过冬的食粮。虽然外界的风暴尚未正式降临,但厂区内已经弥漫着一种审慎、内敛、高度戒备的氛围。秦奋的提前布局和果断指令,正在为星辰厂构筑一道应对危机的防火墙。
而秦奋自己,除了统筹全局,也在密切关注着外部环境的每一个细微变化,等待着那只靴子最终落地的时刻。他知道,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