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众人皆醉我独醒(第3页)
资金到位,战略明确,人才计划也开始启动,星辰厂的全国大布局,如同按下了快进键。
负责华南基地筹建的,是之前在深圳开拓市场立下汗马功劳的张建军。他带着一支精干的团队,奔赴莞城,开始了紧张的选址、谈判、注册公司、招聘员工、采购设备等工作。
负责西南基地筹建的,则是从国营大厂挖来的一位经验丰富的副厂长,名叫李卫国,为人沉稳,熟悉西南地区的工业环境。
秦奋自己,也没有闲着。他除了坐镇廊州总部,统筹全局,还频繁地飞往莞城、蓉城等地,亲自指导新基地的筹建工作,并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为新基地的顺利落地铺平道路。
他甚至还抽空去了一趟香港,拜访了一些金融界和实业界的朋友,探讨未来星辰厂在海外融资和拓展国际业务的可能性。那笔认购证的巨额利润,有相当一部分是存放在香港的银行账户里,这为他未来的资本运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系统提示:宿主正在执行大规模的产业扩张计划,将面临资金管理、人才整合、跨区域运营等多重挑战。建议宿主:】
【建立科学的财务预算和审计制度,确保资金使用效率和安全。】
【赋予各区域负责人充分的授权,同时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机制。】
【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和推广,增强跨区域团队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密切关注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和市场竞争态势,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系统的提示,条条都切中要害。秦奋将这些建议默默记在心里。他知道,摊子铺得越大,管理的难度就越高,潜在的风险也越大。
但他别无选择。在九十年代初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不进则退。星辰厂要想真正成为“工业霸主”,就必须抓住这个黄金发展期,快速完成全国性的战略布局。
随着时间的推移,星辰厂的全国大布局,开始初见成效。
在莞城,星辰精密模具(莞城)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一期厂房拔地而起,从德国、瑞士引进的第一批高精度加工设备也陆续运抵安装。凭借着星辰厂在业内的良好口碑和过硬的技术实力,莞城公司还未正式投产,就已经接到了不少来自当地电子厂和家电厂的订单。
在蓉城,星辰机械(蓉城)有限公司也顺利完成注册,并与当地一家濒临破产的国有机械厂达成了合作协议,利用其现有的厂房和部分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迅速形成了初步的生产能力。
廊州总部和昆山分厂的扩建和升级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星辰厂的整体生产规模、技术水平和市场覆盖范围,都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扩张。
站在1993年的年尾回望,秦奋感慨万千。这一年,对于他和星辰厂来说,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