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192章 饥饿营销,引爆市场

秦奋的规划,犹如一道闪电划破研发中心上空的技术阴霾,将所有人的目光引向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如何让“惊艳世界”的远风电饭煲,真正走到聚光灯下。讨论完技术和制造,紧接着转向市场策略,这种从硬核技术到软性宣传的无缝切换,只有秦奋这种兼具未来视野和实业经验的人,才能做得如此干脆利落。“所以,咱们第一阶段的目标,”秦奋看着白板右侧写下的【谜题】【悬念】【颠覆】【期待】几个大字,语气坚定,“不是卖货,是卖概念,卖感觉,卖……好奇心。”

杨主任点了点头,作为销售和市场负责人,他迅速消化了秦奋的思路,但仍有些许实操层面的顾虑:“秦董,这种完全不透露产品细节,只靠几句话和模糊画面的广告,国内有先例吗?消费者的接受度在哪里?”

“没有先例,咱们就是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秦奋笑了笑,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而且,咱们不是完全无迹可寻。还记得咱们当初,卖电风扇时,那些《大众电影》的彩页广告吗?那时候,广告本身就是一种新鲜事,一种吸引眼球的方式。现在,信息更多了,但真正能抓住人心的,依然是能引发共鸣和讨论的东西。”

“米饭和生活,这是永恒的话题。”张巧玲理解得更深,“特别是改革开放这几年,大家口袋里钱多了,追求的可不仅仅是‘吃饱’了,而是‘吃好’。您说的,能煮出‘晶莹剔透、粒粒饱满、喷香软糯’的米饭,光是想想,就让人心生期待。”

“对,就是这个‘期待’!”秦奋在白板上那个词上重重地画了一个圈,“咱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个期待值,像烧水壶一样,一层层加热,最终引爆。”

接下来的几天,整个远风都在高速运转,但这种运转带着一种奇特的“分裂感”。一方面,研发中心和制造体系依然在鏖战纳米涂层、ih模块、自动化产线等具体细节,汗水和油污是他们的日常;另一方面,董事长办公室和市场部成员却在绞尽脑汁,琢磨着怎样用最少的元素,在最醒目的地方,投下那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预告。

杨主任和张巧玲带着团队,开始联络国内各大报刊杂志、电台,甚至托关系尝试联系电视台的广告部。他们发现,要在这些权威媒体上投放那种“语焉不详”的广告,需要不少沟通成本。有些媒体觉得这广告莫名其妙,不专业,劝他们直接发产品广告;有些则对这种新颖的形式表示好奇,但也犹豫效果。

“咱们要的就是这个效果!”秦奋鼓励他们,“就是要让他们觉得‘这广告有点怪’,才能记住,才能去讨论!咱们要的不是大声吆喝,是窃窃私语,是茶余饭后的猜测!”

最终,他们凭借远风电风扇积累下的良好合作关系和秦奋的坚持,敲定了一批广告资源。报纸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级报刊的角落,开始出现一些小小的“豆腐块”广告。

这些“豆腐块”设计极为简洁,没有图片,只有几行字,通常以黑体或宋体印制。

——“米饭,本该如此超越…?”

——“一个时代的升级,从厨房开始。”

——“寻味华夏,一口入魂。”

——“你以为的极限,只是开始。”

文字下方,有时会印着一个抽象的、像水滴落下溅起涟漪的图形,或是几条缠绕在一起的螺旋线,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品牌信息,没有任何产品图片。

电台里,特别是在午饭和晚饭前后的时段,一些地方电台也插播了几秒钟的短语广告:

——“米饭煮不好?等一等,有答案了。”

——“饭要怎么吃?听听这个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