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僧录司新政
姚广孝唆使朱棣起兵靖难,不知道死了多少大明士兵百姓,而之前他主动提出僧道问题,现在又说出解决方案,莫不是想要借机入仕,谋取官职地位,如此心机,绝不能留。
姚广孝思忖片刻,说道:“陛下,贫僧认为,我大明虽然有僧录司专门来管理僧人之事,然而僧录司对僧人事务的管理却比较松懈,当下各地寺庙道观繁杂,而僧人的势力过大,虽有陛下三令五申,但没有制度化的手段管控,终究持续不下去,效果也不好。”
洪武元年,朱元璋设立善世院,专管僧人之事,然则到了洪武四年,就取消了善世院,洪武五年,改为僧度牒,后又于洪武十五年,始置僧录司。
当然,有僧录司管理佛教之事,自然,也有相应的道录司来掌管道教事务。
僧录司为中央、地方两级,中央为僧录司总衙门,地方再设立僧纲司,而金陵的僧录司,负责管理全国的僧籍、度牒发放、寺院审批以及僧官的任命,地方的僧纲司,则负责地方的寺院监管、僧人考试,以及僧人之间的纠纷处理。
“贫僧认为,僧录司当前的革新,应该对度牒考核、寺院审批,以及僧人考试入手做革新。”
僧录司当前虽然也有度牒与考核制度,但不过是流于表面罢了,若是用当前的考核制度与度牒制度来监管,等于人人都可以出家,出家了考试就没有不过的。
闻言,朱元璋思索片刻,道:“度牒发放你准备以何为标准?僧人考试又以何为标准?若是不能通过考试,怎样处理?”
朱元璋一眼就瞧出姚广孝这套制度里面的关键,度牒制度乃是收紧成为僧人的门槛,相对应地,考试便是将僧人清除的一个手段。
“陛下,想要获得度牒,僧人需通过考试,如《金刚经》、《心经》等,获取官方度牒才可为僧人,无度牒是非法僧人,需还俗,至于僧人的考试,自然要从品行与佛法两个方面考量,那些‘不通佛门经典’,以及‘品行不端’的僧人,便要强制还俗,而新建寺院需要经过僧录司核准,严禁私建寺院,防止寺院大规模的扩张。”
有了严格的度牒制度,便可清理寺庙之中的“假僧人”,将他们从佛家之中剥离出来,重新成为大明的百姓,增加大明的税基。
朱元璋微微颔首,很是满意,对姚广孝的杀意淡去了不少,他迈开脚步继续往前走,轻声说道:“咱早年间出家为僧人,在皇觉寺待了两年,咱对佛教有感情,佛家也并非不好,它劝人向善,这是好事儿,不过,咱又不得不防止佛教大肆扩张。
僧田避税,大量的青壮去寺庙里当和尚,国家没有税收,没有人承担徭役,大明怎么办?道衍,你既然能想到这些,也是个有本事的人,你就留在金陵,当僧录司的主官,如何?”
姚广孝闻言很是惶恐,忙说道:“陛下,贫僧不过是一云游僧人,从未有理政的经验,岂能担任高官厚禄?请陛下另选贤能吧,如果陛下需要,贫僧可以留在金陵一段时间,为陛下将僧录司的制度完善一二再离开。”
朱元璋好像没有听到姚广孝拒绝的话似的,直接面无表情的说道:“道衍,你是有本事的人,云游四方太屈才了,从今日起你就是僧录司的主官!”
“贫僧……”姚广孝想要拒绝,但他看到朱元璋那面无表情的面容时,不由得打了一个冷颤,连忙说道:“微臣领命!”
“如此甚好!一个月内,咱要看到僧录司焕然一新。”朱元璋笑了笑,姚广孝的预感并没有错,朱元璋是不可能放任如此危险人物在外的,不为自己所用,那就只能杀了。
姚广孝本想给朱棣留下好印象,在朱棣身边待着,没想到阴差阳错成了僧录司主官,没办法,只能认命先帮朱元璋把僧录司之事办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