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集:《全球淡水分配的伦理公平模型》(第3页)
“可地下水是流动的,”布基纳法索的老牧民抚摸着干裂的井壁,“三十年前,我们的祖先一起挖了这口井。”
冲突爆发时,林砚的车队正好驶过沙丘。她跳下车,举着联合国的蓝色旗帜穿过对峙的人群,身后的水箱反射着灼人的阳光。按照《全球淡水伦理分配模型》设立的干旱地区援助基金,他们带来了太阳能淡化设备,每天能处理500升海水。
“第7.2条规定,饮用水安全优先于任何商业用途,”林砚打开设备开关,第一滴淡水顺着管道滴落在不锈钢盆里,发出清脆的响声,“这口井的水只能用于饮用,不能灌溉任何经济作物。”
哈米德看着淡化设备的显示屏,阿拉伯语的操作界面上,海水转化为淡水的过程被分解成蓝色的分子模型。他突然想起父亲说过,他们的祖先能从风中分辨水源的方向,而现在,他们需要依靠这些闪烁的屏幕。
三个月后,当林砚再次来到绿洲时,看到了令人欣慰的景象:来自三个国家的牧民共同修建了栅栏,把水井和灌溉区分开。孩子们在新建的学校里学习水文知识,课本上印着《全球淡水伦理分配模型》的简化版插图——一条蓝色的河流,平等地滋养着两岸的土地。
五、永不干涸的协议
威尼斯的涨潮警报再次响起时,林砚正在参加《全球淡水伦理分配模型》生效后的首次周年会议。圣马可广场上的水已经没过脚踝,代表们穿着长靴讨论着海平面上升对淡水资源的影响。
“荷兰的围海造田工程导致德国北部的地下水位下降了1.2米,”德国代表的声音里带着水汽,“按照模型第8.4条,你们需要赔偿我们的地下水修复费用。”
荷兰代表把湿漉漉的文件推到桌前:“但我们的堤坝保护了整个欧洲免受海啸侵袭,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水资源保护?”
林砚望向窗外,海水正漫过叹息桥的台阶,那些文艺复兴时期的石雕面孔在水中若隐若现。她突然意识到,这些被淹没的建筑其实是最生动的教材——人类曾经以为可以征服自然,直到自然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划定边界。
会议结束时,代表们在涨潮的广场上合影。林砚站在中间,手里举着那份已经被海水打湿的模型文件。阳光穿透云层照在水面上,把每个人的影子都拉得很长,像一条条汇入大海的河流。
返程的飞机上,林砚打开平板电脑,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照片:约旦河谷的番茄田重新泛出绿色,澜沧江的渔民捕获了十年未见的大马哈鱼,萨赫勒地区的孩子们在新修的水池里嬉水。这些照片的背景里,都能看到《全球淡水伦理分配模型》的蓝色标识,像一道永不干涸的警戒线。
当飞机穿越云层时,林砚俯瞰着下方的地球。蓝色的海洋和河流在陆地上织成网络,那些曾经引发冲突的界限,此刻都被这张水网温柔地覆盖。她知道,这份协议不会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但它至少证明,人类有能力在分歧中找到共识,就像那些蜿蜒的河流,最终都会奔向同一个海洋。
在文件的最后一页,林砚用钢笔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水是流动的,伦理也应该是流动的。真正的公平,不是把河流分成两半,而是让它永远保持流动的自由。”这句话的下方,已经有127个国家代表的签名,每个签名旁边,都画着一滴水的图案,串联起来,就像一条跨越国界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