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364集:《合成燃料的伦理全周期评估》

碳足迹下的真相

林砚第一次在行业峰会上见到陈则远时,他正站在聚光灯下,举起一只透明的燃料罐。罐身标签上“零碳甲醇”四个绿色大字在投影屏的强光里泛着冷光,像某种精心设计的宣言。

“传统甲醇生产每吨排放5.6吨二氧化碳,而我们的电合成技术,”陈则远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会场,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从电解水制氢到二氧化碳加氢合成,全程零排放。这不是未来,是现在——真正的绿色能源革命。”

台下掌声雷动。林砚坐在后排,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笔记本上的一行小字:全生命周期核查。她刚从德国读完环境伦理博士,回国加入了一家名为“绿踪”的非营利组织,专门追踪新能源技术的隐性碳排放。会前她研究过陈则远的“零碳甲醇”,公开资料显示其生产基地建在西北某工业园区,配套了光伏电站,数据完美得像一道数学题。

但直觉告诉她,那道题里藏着未写全的条件。

峰会后的酒会上,林砚端着果汁走向被人群簇拥的陈则远。他穿着剪裁合体的深灰色西装,袖口露出的手表表带是回收塑料做的,细节处都透着环保人设的精心。“陈总,”林砚递过名片,“我是绿踪的林砚,想请教您关于生产基地的电力供应问题。”

陈则远接过名片的手指顿了顿,随即恢复笑容:“林博士,我们的光伏电站每年发电量足够支撑三条生产线,绝对100%可再生能源。”

“但据我查到的园区报告,去年冬天你们的生产线满负荷运行时,光伏供电量只占37%。”林砚直视着他的眼睛,“剩下的电力来自哪里?”

陈则远的笑容淡了些,侧身示意助理过来:“具体数据我让助理发你邮箱。林博士关注环保是好事,但技术细节需要专业解读,避免造成误解。”他转身与其他人碰杯,留下林砚站在原地,手里的果汁在水晶杯里晃出细碎的涟漪。

三天后,林砚收到的不是数据,而是一份措辞谨慎的律师函,警告她“不要以不实信息干扰企业正常经营”。这更坚定了她的怀疑。她申请了园区的公开参观,却被以“生产保密”为由拒绝。直到两周后,一位自称张磊的工程师通过匿名邮件联系她,附件里是一份加密的生产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