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364集:《合成燃料的伦理全周期评估》(第2页)

“他们在夜里偷换电网。”张磊在咖啡馆的角落对林砚说,他戴着鸭舌帽,声音压得很低,“光伏板晚上不发电,但生产线不能停。园区有备用线路接的是煤电,陈总让我们做了两套计量系统,对外报光伏的数据,实际用煤电的时候就切换记录。”

林砚翻看着日志里的曲线:白天的碳排放曲线与光伏发电量吻合,平滑如镜;而夜晚的曲线却像陡峭的山峰,每千瓦时电力对应的碳排放量高达920克,正是煤电的典型数值。“那些对外宣传的零碳报告,”她指尖划过一行行数字,“都是截取白天的数据拼凑的?”

张磊点点头,端起咖啡杯的手在发抖:“我是光伏系统的设计师,看着自己做的东西被当成遮羞布,每晚都睡不着。上个月有环保组织来检测,他们提前三天全用光伏,硬生生把平均碳足迹压到了0.3吨/吨。但正常生产时,实际数值是2.8吨,比传统工艺好点,但根本算不上零碳。”

林砚合上笔记本:“谢谢你告诉我这些。但光有日志不够,我们需要更确凿的证据。”

接下来的一个月,林砚带着团队蹲守在园区外围。他们用无人机拍摄夜间的厂房灯光,对比电网公司的负荷数据;在周边村庄采集空气样本,检测到夜间的二氧化硫浓度明显升高;甚至找到几位夜班工人,录下了他们描述“切换电源时机器会发出不同声响”的证词。

最关键的证据来自一位退休的电网调度员。他提供的调度记录显示,陈则远的工厂在过去半年里,有147个夜晚调用了煤电,累计用电量相当于3000吨标准煤的碳排放。“他们给了调度中心一笔‘协调费’,让这些记录不上报。”老人叹了口气,“年轻人,你们做的是对的。现在太多人把‘碳中和’当成生意做,根本不管背后的污染。”

林砚将所有证据整理成报告,提交给国家能源局和环境伦理委员会。同时,她在绿踪的官网上发布了部分数据,引发轩然大波。陈则远的公司股价暴跌,不得不出面回应,却坚称是“个别时段的应急供电,不影响整体零碳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