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371集:《低空飞行器的伦理路权划分》(第2页)

陈屿的笔顿在笔记本上。他想起三年前第一次坐飞行汽车时,驾驶员指着仪表盘上跳动的绿光说:"这是保命线,只要在绿区里飞,绝对撞不到东西。"现在看来,这条保命线早已被资本磨成了虚线。

"咚咚咚"的敲门声打断争论。市第一医院的急诊科主任闯进来,白大褂上还沾着血渍:"昨晚有个产妇要转院,救护车在地面堵了四十分钟,我们申请的低空通道被惠民速递的无人机占了!最后孩子没保住......"

周明远的手指深深掐进草稿纸。陈屿注意到,草案上"禁止在医院上空低空飞行"这句话被划了又改,墨迹层层叠叠像道伤疤。

"他们说急诊通道优先级太低,"主任的声音发颤,"无人机拉的奢侈品包比人命还重要?"

那天下午,陈屿在儿童医院的输液室见到了李兰。这个抱着发高烧女儿的母亲,手机里存着一段惊心动魄的视频:三天前,一架送餐无人机在儿科病房窗外突然失控,螺旋桨削掉了空调外机的一角,金属碎片擦着婴儿床落下。

"现在孩子一听到嗡嗡声就哭,"李兰调出医院的监控录像,画面里能看到无人机的起落架上,还挂着某炸鸡品牌的广告旗,"医生说可能是应激障碍,可无人机公司只愿意赔两千块钱,说我们'小题大做'。"

陈屿突然想起什么,他打开飞行记录仪的后台数据,发现近三个月来,医院上空的无人机违规飞行次数增长了270%。其中60%是快餐配送,25%是直播带货的航拍,剩下的15%,连飞行目的都标注着"未知"。

三、红线之争

规则制定小组的第七次会议在市政大厅举行,旁听席坐满了人。陈屿刚找到座位,就看到惠民速递的张启明坐在前排,西装口袋里露出半截记者证——不知他用了什么办法混了进来。

周明远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大厅:"今天我们讨论三个核心问题:低空公共通道的划定、避让优先级的细化、禁飞区的电子围栏技术标准。"他按下遥控器,大屏幕上出现城市三维地图,不同颜色的线条在楼宇间穿梭,"红色区域是绝对禁飞区,包括学校、医院、居民区;黄色是限时通道;绿色是公共航线。"

话音刚落,后排突然有人举手。陈屿认出那是某飞行汽车制造商的代表,上个月刚推出"五分钟跨城"服务。"如果严格按照这个规划,我们的运营成本会增加40%,"男人推了推金边眼镜,"而且所谓的'避让行人',在技术上根本无法实现——飞行汽车的传感器很难识别地面突然冲出的小孩。"

"技术上能实现。"角落里的程序员突然站起来,他的t恤上印着电路板图案,"我们开发的地面识别系统,连流浪猫都能精准定位。但你们拒绝安装,因为每套设备要多花三百块。"

大厅里响起骚动。张启明突然站起来:"惠民速递反对将居民区全部划为禁飞区,"他举起一份报告,"我们做过调研,70%的居民希望快递能无人机配送,这是市场需求。"

"那20%的反对声呢?"林小满突然站起来,她的声音带着哭腔,"我奶奶住的老楼,上周有架无人机撞在阳台上,把她的心脏病吓犯了!你们问过她的需求吗?"

争论像失控的野火般蔓延。陈屿注意到,旁听席上有位拄着拐杖的老人一直在记录,笔记本上画满了密密麻麻的航线图。休息时他走过去,发现老人的本子上,每个事故点都用红笔圈着,旁边标注着日期和伤亡情况。

"我是退休的交通警察,"老人指着其中一个红圈,"三年前,我儿子开飞行汽车避让突然冲出的无人机,坠在了江里。"他突然抬头,眼里的红血丝像蛛网,"他们总说技术问题,可技术不就是人做出来的吗?"

下午的讨论聚焦在"伦理追溯系统"上。当周明远提出"每架飞行器需实时上传决策数据"时,企业代表们集体退场,会议室的门被摔得震天响。

"他们怕被查,"法学教授冷笑,"上周我们突袭检查了三家公司的后台,发现60%的无人机都关闭了碰撞预警,只为了飞得更快。"

陈屿的手机突然震动,是林小满发来的视频:惠民速递的仓库里,技术员正在批量修改无人机的程序代码,屏幕上"禁飞区识别"的选项被逐一取消。

"他们明天有场'全城速达'活动,"林小满的消息紧跟着进来,"据说要同时放飞五百架无人机,全走居民区的近道。"

那天晚上,规则制定小组的办公室灯火通明。周明远把《低空伦理路权规则》的终稿打印出来,二十页纸沉甸甸的。陈屿翻到最后一页,发现签名栏留出了二十个空位——是给各大企业代表预留的,现在看来,这些位置大概率会空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