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唐国公府的四小子(第3页)
这话答得滴水不漏,既解释了掷铜钱的缘由,又捧了杨国奇的决策,还透着点少年人的坦诚。杨国奇心里暗暗点头,脸上却不动声色:\"哦--?你倒说说,哪里好?\"
李渊想了想,说道:\"臣去年在陇州时,见过不少西域商人,他们都说长安的曲江池比洛阳的金明池更有灵气。如今陛下要在此修御道,将来南来北往的客商,定会把这里当作歇脚的去处。商铺挨着水边,夏天能纳凉,秋天能看月,做酒楼、茶馆都合适,不愁没有生意。\"
他说得条理分明,不像随口附和,倒像是真的琢磨过。杨国奇扇着扇子的手停了,目光里多了几分认真:\"你既看得这么透彻,可知为何那些商户起初不肯买?\"
\"怕。\"李渊张嘴吐出一个字。
\"怕--!?杨国哥一脸狐疑的望着李渊,示意让他继续说下去。
见杨国奇示意他继续,便说道,\"这群商贾怕陛下的规划变了,怕池边的水患,怕投了钱收不回成本。商户们做买卖,为的是利、求的是稳,臣那天让博乂掷铜钱,也是想告诉他们,这事稳当——连孩童的运气都站在这边,他们还有什么好怕的?\"
这话一出,杨国奇彻底笑了。他原以为这孩子只是有眼光,没成想连人心都看得这般通透。用孩童的\"天意\"破商户的\"疑虑\",这手段,比朝堂上那些大臣的奏章要管用得多。
\"好一个'连孩童的运气都站在这边'。\"杨国奇放下扇子,站起身走到李渊面前,\"李渊,你年纪轻轻,却有这般见识,实属难得。\"他沉吟片刻,语气变得郑重,\"朕身边正好缺个机灵的年轻人,太子杨勇也需要个伴读,一同学习政务。朕想让你做千牛备身,平日里跟在朕身边,随太子一同听政,你可愿意?\"
李渊的心猛地一跳。千牛备身虽只是个六品官,却能时常伴随君侧,是多少世家子弟挤破头都想得到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能与太子一同学习,意味着他能接触到最核心的政务,这对尚未有任何官职的他来说,是一步登天的机遇。
他立刻起身跪地,额头抵着冰凉的地砖,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却依旧保持着沉稳:\"陛下信任,臣感激涕零!臣定当尽心侍奉,随太子殿下好好学习,不敢有丝毫懈怠!\"
杨国奇看着他伏在地上的背影,阳光从他肩头淌过,在青砖上拉出长长的影子。这孩子的后背挺得笔直,像株刚劲的小松,透着股不肯弯折的气性。他忽然想起李昞临终前托孤时说的话:\"我这小儿子,看着温吞,实则骨头硬,将来定能撑起李家。\"
\"起来吧。\"杨国奇的声音里带着笑意,\"从明日起,你便入千牛卫当值,朕会让人把东宫的课业给你送来。\"
李渊叩首谢恩,起身时,眼角的余光瞥见窗外的流云,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填满了。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不再是那个只在长安城里闲逛的世家子,他的脚下,正铺开一条通往更广阔天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