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名着(第3页)
《星穹》杂志的订阅量在三个月内翻了十倍,二手杂志在闲鱼(蓝星版)上被炒到原价的五倍。出版社紧急联系晨光文化,要求同步推出单行本。《三体》第一部《地球往事》的首印量定在了100万册,编辑们心里都没底,没想到上市当天就被抢购一空,加印通知雪片般飞向印刷厂。
科幻圈彻底炸了。
龙国科幻作家协会紧急召开研讨会,主题是“从《三体》看龙国科幻的未来”。一位资深科幻作家在会上感慨:“晨哥的《三体》,把我们甩出去至少五十年!我们还在写‘外星人友好访问地球’,人家已经在思考宇宙社会学了!这不是简单的脑洞大,是世界观和思想深度的全面碾压!”
“黑暗森林法则”成为网络热词,衍生出各种版本的解读:
- 职场版:“办公室就是黑暗森林,每个同事都是带枪的猎人,沉默是最好的保护色。”
- 校园版:“大学选课就是黑暗森林,选热门课的人越多,抢到的概率越低,必须像面壁者一样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
- 婚恋版:“相亲就是黑暗森林,太早暴露需求感,容易被‘二向箔’打击。”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三体》引发了全民对科学和宇宙的兴趣。
- 科技馆的“宇宙探索”展区人流量激增,孩子们指着星系模型问父母:“这是不是‘黑暗森林’的一部分?”
- 高校的物理系和天文学专业报考人数翻倍,有学生在志愿书上写道:“我想弄明白,宇宙到底是不是一座黑暗森林。”
- 民间科幻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成立,《三体》同人小说、漫画、甚至舞台剧层出不穷,其中一部由中学生改编的《三体》话剧,在学校礼堂演出时座无虚席。
当《三体》第二部《黑暗森林》连载到“面壁者罗辑”的章节时,龙国国家天文台甚至发布了一篇科普文章,试图从科学角度解读“黑暗森林法则”的可能性,引发了科学界和科幻界的跨界讨论。一位 astrophysicist(天体物理学家)在接受采访时说:“《三体》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用科幻的形式,让公众开始思考那些原本只属于科学家的终极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在宇宙中孤独吗?这种思考本身,就是文明进步的标志。”
杨晨看着社交媒体上关于《三体》的热烈讨论,想起了地球那个在电厂工作的刘慈欣。在蓝星,他不仅是在搬运一部科幻小说,更是在点燃人们对宇宙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敬畏心。某天深夜,他收到一封来自偏远地区天文爱好者的邮件:“晨哥,我因为《三体》爱上了天文,用攒了半年的零花钱买了望远镜。昨晚我看到了木星的大红斑,突然就理解了‘宇宙是一座黑暗森林’的悲凉。谢谢你,让我看到了头顶的星空。”
杨晨回复了两个字:“仰望。”
《三体》第三部《死神永生》连载时,蓝星的科幻创作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变化。新锐作家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外星冒险,开始尝试硬核科幻和社会科幻的创作。一部名为《碳基往事》的小说,模仿《三体》的叙事结构,探讨了地球生态危机;另一部《硅基文明》则思考了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共存问题。龙国科幻界终于摆脱了“低幼化”的标签,开始向更广阔的宇宙进发。
而杨晨的下一个计划,是将《流浪地球》的故事带到蓝星。他知道,当“带着地球去流浪”的设想被呈现,蓝星人对家园和文明的理解,将会迎来又一次震撼。窗外的夜空中,星星闪烁,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宇宙的奥秘,而杨晨知道,他在蓝星播下的科幻火种,已经照亮了许多人心中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