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5章 权衡术(第2页)
“正是此理。”顾十七欣慰点头,“你要明白,百姓安居乐业,官吏自然步步高升。一个充满经济活力的地区,一定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干部前来。毕竟,经济指数就代表了他们仕途的前程。”
他进一步解释:“为此,我建议你对官员的政绩考核,要有五成与民生挂钩。可设‘民生指数’,包括粮价平稳度、就业充足度、商贸繁荣度等指标。”
张承眼前一亮:“妙啊!如此可改变官员懒政怠政的状态!”
“正是。”顾十七微笑,“这两套组合拳打下去,实际上是平衡了群众、官吏、商人以及朝廷四方利益。”
他详细解释道:“百姓得实惠,官吏有奔头,商人获利,朝廷得稳定,四方共赢。”
张承豁然开朗,但随即又皱起眉头:“可是朝中反对势力仍在,恐怕会阻挠这些措施的推行。”
顾十七从袖中取出一份名单:“这上面列的是江南各大粮商的背景。你看,这位李老板的靠山是吏部侍郎,那位王掌柜的后台是兵部尚书...”
张承细看名单,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原来如此!难怪漕粮短缺,背后竟是这些人在操纵!”
“所以要破解此局,不能硬碰硬。”顾十七眼中闪着智慧的光芒,“你要用‘移花接木’之计。”
“移花接木?”张承疑惑。
“正是。”顾十七压低声音,“你可先与这些粮商背后的靠山达成妥协,答应在新漕运法中给予他们一定利益。待危机解除,新政稳固后,再逐步削弱他们的势力。”
张承犹豫道:“这岂不是与虎谋皮?”
顾十七轻笑:“治国如烹小鲜,火候要拿捏得当。暂时的妥协是为了最终的成功。记住,为官之道,不在于一时得失,而在于最终能否造福百姓。”
三日后,张承按照顾十七的计策,开始行动。
他先是上奏修建新漕运水道,获得朝廷批准和银两支持。然后暗中从湖广调粮,平抑江南粮价。同时,派心腹清查粮仓,查处贪官数人。
在朝堂上,他巧妙地与反对派周旋,以退为进,答应在新漕运法中照顾各方利益,暂时稳住反对势力。
一个月后,粮价平稳,民心思定。张承开始推行新的漕运法和税赋改革,大幅降低商税,让利于民。
更妙的是,他建立了官员考核的“民生指数”,将官员政绩与当地经济发展直接挂钩。此举极大调动了地方官员的积极性,一改往日懒政怠政的风气。
三个月后,江南经济明显好转,漕运畅通,商贸繁荣。皇上大喜,在朝会上特别表彰张承的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