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轻剑斩黄泉 作品

第548章 莫矜奸辈今朝肆,隔牖潜窥有探蛇(第3页)

水榭外,王瑾已混出侧门。他回头望了眼晚翠园的红灯,那光芒在他眼中竟比北元的篝火更刺眼。他握紧发髻里的麻纸,快步消失在夜色中 —— 必须尽快将证据送到谢渊手中。

次日清晨,谢渊在府中收到王瑾的密信。展开麻纸,上面的字迹虽潦草,却字字惊心:"张敬等宴饮庆大同将破,分赃十七万石,欲构陷岳峰、谢渊通敌,周显在诏狱将被屈打成招。"

谢渊捏着麻纸的手微微颤抖。他想起大同卫的血书,想起岳峰断指的决绝,一股怒火直冲头顶。"这些奸贼!" 他一拳砸在案上,砚台里的墨汁溅出,染黑了奏章上的 "忠" 字。

亲卫进来禀报:"大人,通政使刘矩求见,说有要事相商。"

谢渊眼睛一亮:"快请!" 刘矩是少数敢与李德全抗衡的官员,定是为血书之事而来。

刘矩进府时,神色凝重。他屏退左右,低声道:"谢大人,岳峰的血书被李德全扣了,我虽拼死保留原件,却无法呈给陛下。昨日玄夜卫王瑾送来的密报,我已看过 —— 这是扳倒他们的唯一机会。"

谢渊点头:"刘大人,我意即刻联名上奏,附上王瑾的密报与血书原件,拼着触怒陛下,也要揭露这伙奸贼!"

刘矩却摇头:"不可。陛下对边将猜忌已深,若直接上奏,反会被斥为 ' 结党构陷 '。李德全在宫中耳目众多,我们的奏折怕是送不到御前。"

"那该如何?" 谢渊急道。

刘矩沉吟道:"唯有借玄夜卫之力。王瑾是玄夜卫百户,他的密报可走 ' 密呈 ' 渠道,直达指挥使案头。若指挥使能面呈陛下,或许能让陛下警醒。"

谢渊皱眉:"玄夜卫指挥使是李德全的门生,会帮我们吗?"

"未必," 刘矩道,"指挥使虽依附李德全,却也是武人出身,最恨克扣军饷、构陷边将之事。我曾与他共事,知其尚有良知。若将李谟等人宴饮庆城破的丑事说透,或许能打动他。"

谢渊起身踱步:"事不宜迟,我这就去见王瑾,让他说服指挥使。刘大人,血书原件还请妥善保管,那是最后的铁证。"

诏狱署内,周显被铁链锁在墙上,浑身是伤。陈主事拿着卷宗,皮笑肉不笑地说:"周百户,招了吧。只要你说岳峰通敌,我保你不死,还能给你一笔银子,远走高飞。"

周显啐了口血沫:"休想!我家将军是忠是奸,天地可鉴!你们这群奸贼,扣粮害命,不得好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陈主事脸色一沉,对狱卒道:"给我打!打到他招为止!" 鞭子落下,周显痛得浑身抽搐,却仍骂不绝口:"李谟、张敬... 我做鬼也不会放过你们!"

就在此时,王瑾带着玄夜卫闯了进来。"住手!" 他亮出令牌,"指挥使有令,周显案由玄夜卫接管!"

陈主事一惊:"王百户,这是诏狱署的案子,你无权干涉!"

王瑾冷笑:"是不是有权,你去问李德全公公。哦,对了,昨日晚翠园的宴饮,指挥使也听说了 —— 你说,若陛下知道你们在边镇危急时饮酒分赃,会如何?"

陈主事的脸瞬间惨白,眼睁睁看着玄夜卫将周显带走,却不敢阻拦。

玄夜卫指挥使在乾清宫面见萧桓。他将王瑾的密报与晚翠园宴饮的记录呈上,声音凝重:"陛下,李谟、张敬等人确有扣粮、匿报之举,昨日更在私宅宴饮庆大同将破,其言行悖逆,实难容忍。"

萧桓看着密报,手指在 "赌城破日" 四字上反复摩挲。他想起岳峰的血书,想起三年前夺门之变的血雨腥风,心中疑窦丛生。"李德全知道此事吗?"

"李德全公公恐是知情," 指挥使道,"张敬是其心腹,若无默许,断不敢如此放肆。"

萧桓沉默良久,忽然道:"传旨,命谢渊即刻进京,审理大同粮案。玄夜卫、镇刑司、兵部三司会审,不得徇私!"

指挥使叩首:"陛下圣明。" 他知道,这道旨意意味着,李德全的好日子到头了。

晚翠园内,张敬等人正在收拾细软,准备跑路。王迁慌道:"听说谢渊要进京会审,咱们怎么办?"

张敬强作镇定:"怕什么?李德全公公会保我们的。快把赃银转移到魏王萧烈府中,那里最安全。"

话音未落,谢渊带着亲兵闯了进来,身后跟着玄夜卫。"张侍郎、王佥事,别来无恙?" 谢渊的声音冰冷如刀,"陛下有旨,拿你们归案!"

众人面面相觑,瘫软在地。谢渊看着桌上未动的酒壶,想起大同卫饿死的士卒,眼中燃起怒火:"带走!"

夕阳照进晚翠园,将捕快的影子拉得很长。那些曾经的欢声笑语,此刻都化作了哀嚎与求饶。

片尾

德佑十四年,大同粮案审结。李谟、张敬等十余人伏诛,李德全被黜为净军,发往南京孝陵种菜。岳峰虽已战死,却被追赠 "忠烈侯",其子岳明袭职,继续镇守大同。谢渊因功升兵部尚书,整饬边镇粮道,设巡粮御史,终成一代名臣。

晚翠园的红灯早已熄灭,唯有墙上的酒渍,在风雨中渐渐褪色,如同那些被遗忘的血与泪。

卷尾语

《大吴史?谢渊传》评:"京师宴饮之揭露,非独王瑾之功,实乃天不藏奸。当是时,奸佞盈朝,若非谢渊、刘矩之坚守,王瑾之勇毅,大同之冤恐将永沉。故曰:国之将兴,必有直臣;国之将亡,必有佞幸。德佑朝能延祚,赖此数人而已。"

《明伦汇编?刑法考》载:"大同粮案,开大吴 ' 三司会审 ' 之先例,此后内官干政、缇骑掌兵之弊渐除。论者谓 ' 晚翠园一宴,虽悖逆,却成革弊之契机 ',盖因祸兮福所倚,天理昭彰,终难掩也。"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