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之术(第2页)
皇帝往往会用制衡之法,去除掉那些不为己用的势力,设法维系党争之间的势力的同时又能降低党争的消耗,达到无法让一派或一党独掌朝政,又能巩固或壮大皇权的目的。
当两个或多个派别交锋时,收益最大的还是皇帝,巩固的还是皇权。
3、统御天下之术
统御天下之术其实就是善于发现和利用人才。
历朝历代中,每个开国皇帝都是懂得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运用人才的。这也反映了帝王之术的根本就是用人之道。
《人物志》中:“臣以自任为能,君以能用人为能。”
“臣以能言为能,君以能听为能。”
这几句话全面而深刻地总结出帝王识人鉴人、量人用人以及君臣之间的关系,是古代皇帝必须要具备的一种思维,是一个统治者对于国家机构参与者的一种了解与剖析。
帝王与臣子
英明的帝王,可以不会冲锋陷阵,但不能不会运筹帷幄。臣下以能胜任帝王派给的工作为荣耀,而皇帝要以能否慧眼识人为才能。皇帝扮演着一个“伯乐”的角色,统治者只需要对人才委以重任,掌握全局,让他们替自己高效地完成事务即可。
《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天资与常人并没有什么区别,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他能善于利用外物。同样,帝王能够成就一番霸业,并不是他们有多么高的才能,而是他们能善于利用人才。
除了善于利用人才,及时虚心听取人才的意见与建议也是至关重要的。
古代帝王一般不会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宣之于口,而是多方听取他人意见,使臣子们畅所欲言,兼听则明,择其善者而从之。臣子们以出谋划策为能力,而皇帝以善于听取臣民们的意见为才能。
皇帝决定执行某项方针政策后,就需要在适当时候放下手中的权柄,让他人去帮自己完成事情,不必事必躬亲。
帝王作为制度的制定者与国家的掌控者,只需要监督臣下的言行,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秩序,便能成就大事。《人物志》中:“此能用非其有,如己有者也。”古代的“帝王之术”,总之就识人用人,兼听则明,赏罚分明的结合。
这些鼎鼎大名的大佬对“帝王之术”得心应手。
1、汉高祖刘邦
《史记·高祖本纪》中:“夫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