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十二所(第3页)
特别需要提示的是,锦衣卫的镇抚司从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开始为锦衣卫铸造印信,并进一步明确北镇抚司(衙署设在北京)和南镇抚司(衙署设在南京)的执掌内容。
北镇抚司从此专事刑狱,而南镇抚司则将主要精力放在锦衣卫内部人员的档案以及锦衣卫中军匠的管理上。
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锦衣卫大权全部集中在指挥使一人手中,是要将权力分割一部分给北镇抚司。这样,非锦衣卫卫中的刑狱案件,就可以直接送达北镇抚司,不用告知锦衣卫指挥使,指挥使就算知道了,也禁止干预案件,否则即被视为越权,皇帝会给予严厉的制裁。
南北镇抚司各有直厅职守百户一名、总旗一员、校尉三十名。此外,北镇抚司因执掌诏狱,为便于看管,另设有百户五名、总旗五员、校尉一百名。北镇抚司下辖五个军户所,是锦衣卫各司中统辖士兵最多的部门。
至于前文提到的“大汉将军”,请不要被他的名称所迷惑,以为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其实他们只是宫中殿上的“保安”,主要负责传递皇帝的敕令,兼顾宫廷的安全保卫工作。大汉将军在锦衣卫中自成一营,仅在明朝初年,就有一千五百零七人之多。
大汉将军之下,还有总旗、小旗和校尉、力士等等。这些人都是特别挑选出来的,有一整套的选拔标准。在锦衣卫的正常运转中,这些人也是出镜率最高的人群,在明代被统称为“缇骑”。
值得注意的是,锦衣卫的法定身份是军人,在户口上隶属军籍,并不是传闻中什么二流子都收纳的乌合之众。虽然到晚明时期,锦衣卫的整体素质因为宦官摄政而大幅下降,但从整个明朝来看,他们的素质与其他卫所的军人相比并无太大差别,依旧严格按照军人的标准选拔。
锦衣卫东厂西厂的区别
1、权利大小不同:锦衣卫本与东厂平级,后期发展成上下级;西厂在明朝历史上只短期存在过,其势力甚至超过了老前辈东厂。所以,三者同时存在的时期,权利大小:西厂>东厂>锦衣卫。
2、组成人员不同:锦衣卫的首领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属于外臣。而东厂、西厂的首领是宦官,即内臣。
3、设立时间不同: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成化十三年(1477年)于东厂之外增设西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