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王命名
封王命名
古代封王命名的讲究
“王”是秦始皇建立帝制后,皇帝册封别人的最高爵位,是一种无上的荣耀。
明朝以前的封王都以国家的名号命名,如秦王、魏王等。
唐太宗李世民曾被封为秦王,他的三弟李玄霸被封为卫王(追封),四弟李元吉被封为齐王,五弟李智云被封为楚王。
然而,清朝封王却以吉祥的文字命名,如恭亲王、礼亲王、睿亲王等。
这是为什么呢?
以地理范围来命名
所谓封建,即封邦建国,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得到领地的皇亲国戚变成了诸侯王。
一般来说,中国的封建制度始于西周。
《左传》中记载,当年周公因管叔、蔡叔联合殷商后裔武庚一起叛周,认为分封势在必行,便将周王室的亲属分封在各地为诸侯,以这种藩属的关系替周朝守护四方,作为周朝的屏障。
诸侯国就以领地名作为国名,如晋、秦、齐、楚、赵、魏、韩等,诸侯国的封王们也就顺其自然,以国名为名,如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等等,此后,中国历代封王中,都以“晋、秦、齐、楚”四个封号最为尊贵。
秦统一后,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地方政权都是由中央政府派出的官僚来管理,再也不需要建立什么诸侯国,自然也就不存在封王的命名问题。但是,秦始皇操之过急,跳过了制度变迁进程中的“试验”环节,忽略了分封制的路径依赖性需要一定的缓冲周期,未把握好新旧制度转型或过渡的基本规律,成为导致整个帝国轰然倒塌的原因之一。
汉帝国吸取了秦朝速亡的教训,采取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的制度。封王们的命名还是按照周朝的传统,以地理范围来命名,例如七个异姓王,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燕王臧荼,赵王张敖、韩王信、长沙王吴芮,同姓王中,刘邦的长子刘肥被封在齐地,刘肥的封号便是“齐王”。
没有封地,只有吉祥如意
西汉初期,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的制度,确实符合一个新生政权融合多股势力,以图安邦定国的需要。但随着汉朝的王国势力膨胀发展,文景时期最终出现七国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