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安甫 作品

第371章 隋朝官员徐善心

徐善心,字务本,东海郯人(今山东郯城),生于南朝梁末,卒于隋末江都之变,是陈代学者徐孝克之子,历经陈、隋两朝,以史学家的深厚学养与政治家的忠贞气节留名青史。他自幼承袭家学,父亲徐孝克通经史、善玄谈的学风深深影响着他,再加上天资聪慧,幼时便展现出过人的学识——几岁时便能诵习《毛诗》《尚书》,稍长更遍览群籍,尤其精研史学与礼仪典制,为日后参与典籍整理、践行儒家气节埋下伏笔。 在陈朝时,徐善心凭借门第与才学入仕,初任新安王主簿,后累迁东宫学士、度支郎中。陈后主在位时,朝政虽渐趋颓靡,但他始终专注于职事,常利用公务之余梳理陈朝典章。当时陈朝史馆对前代史事的记载多有散佚,他便主动搜集史料,考订异同,着手补撰陈朝国史的部分篇章,其治史的严谨态度已为同僚所熟知。不过,陈朝的国运已近尽头,祯明三年(589年),隋军渡过长江攻破建康,陈朝覆灭,徐善心作为陈廷官员,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

隋军入建康时,陈朝百官或逃或降,徐善心却身着朝服坐于府中,待隋将登门时,他流涕叩首,称“臣荷陈厚恩,不能救社稷之亡,何忍苟存”,一度欲以死殉国。隋将敬佩其气节,将此事禀明隋文帝杨坚。杨坚素来敬重儒学之士,听闻徐善心的言行后赞叹道“此真忠臣也”,不仅未加追责,反而遣使慰问,不久后召他入隋为官。起初徐善心以“亡国之臣,不敢仕新朝”为由推辞,后在隋文帝的再三征召与友人劝勉下,为避免家族受牵连,才赴长安就职,被授为通直散骑常侍,后改任秘书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