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天一凡 作品
第116章 铁律之下的分野(第3页)
既惩罚了罪行,又给了改过的机会——漠北军粮押运最是辛苦,却也最能体现操守。
复核持续了整整一月,最终统计:全国共处决贪腐官员十七人,流放三十三人,革职一百零五人,降职留用七十三人,罚俸、记过者两百余人。那些被降职留用的官员,大多是像周文彬这样,虽有贪腐但情节较轻、且有实际政绩者,他们的卷宗上都贴着一张黄色标签,写着“观后效”。
而这一切的背后,还有一场更隐秘的清算。陆锦棠在复核中发现,不少被查处的西北官员,其考语都出自吏部文选司郎中之手,而这位郎中正是冯修的心腹。
他没有立刻动冯修,只是将这些卷宗呈给萧承煦时,额外附了一份名单——那是冯修近三年安插在地方的官员,其中三成已在此次清查中落马。
萧承煦看着名单,指尖在冯修的名字上停留片刻,淡淡道:“秋收结束后,让吏部牵头,搞一次全国官员考核。就用督察院这次的清查结果作参考。”
陆锦棠心中了然,这是要借考核之名,彻底拔除冯修在吏部的根基。
十月末,考核令下,冯修果然以“年老体衰”自请辞官。
萧承煦准了,却没让他安享晚年——命其“致仕后留京,协助整理历代吏治典籍”,实则断了他与地方势力的联系。
冯修离京那日,陆锦棠在督察院的门楼上看着他的轿子远去。秋风卷起满地落叶,像极了被涤荡的尘埃。
但陆锦棠知道,这不是结束。
他翻开新的卷宗,里面是关于盐铁专卖的举报,牵涉到几位手握实权的王爷。朱笔悬在半空,他忽然想起萧承煦常说的一句话:“治贪如治水,堵不如疏,疏不如导。”
制度的铁律已立,人情的度量也需把握。
那些被降职留用的官员,若能真正洗心革面,便是制度最好的注脚。而他要做的,就是让这注脚,写满南陵国的每一寸土地。
夜色渐深,督察院的灯笼依旧亮着,映照着卷宗上“公正”二字,在月光下泛着冷冽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