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制盐成功(第3页)
它的重要性能与后世的石油相提并论。
历代朝廷都将盐牢牢掌控,视作战略资源。
虽如此,却并不代表朝廷能够保证产量与品质。
恰恰相反,食盐一向稀缺。
精盐在民间几乎是奢侈品般的存在。
纵观华夏历史,几乎从未有过“不缺盐”的时期。
人体若无盐分,便会乏力虚弱,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
然而,产盐不易,价格高昂,寻常百姓哪能随意食用?
多数人家只能用醋布之类替代。
偶有余财,也只买得起一块块粗盐,颜色浑浊,状似顽石。
大明真的没盐吗?
不是的。
其实大明盐矿不少。
只是从前苦于技术不足,无法将这些资源转化为真正的盐。
而现在,张彻将这条转化之路,亲手送到了他面前。
那一刻,老朱脑海里浮现出无数可能。
仅仅是这个制盐术,竟可化解大明诸多困局!
老朱心中畅快无比。
食盐一事,始终是他心头的一大难题。
早年起兵逐鹿中原,他便深知军粮与财源之重要。
那时,要筹措战争所需,银钱从何而来?
在以夺取天下为核心任务的前提下,他做出一个至今懊悔不己的决策。
那便是废除盐禁,允许民间自由经营盐业。
这项政策确实发挥了关键作用。
老朱出身东南,扬州是其早期立足之地,富庶繁华。
由于盐禁开放,引来全国各地商人云集。
有来自山西、陕西的“西商”,也有组织严密的徽州商帮。
西商之所以涉足其中,缘于一项运粮换盐引的制度。
当时规定,凡能将江南粮食运送至北方边界的商人,即可换取朝廷发放的淮盐引。
大约三十斤粮食,便可换得一份盐引。
凭此盐引,商人便可取盐贩卖,获取巨利。
因地理优势,西商无需像江南商人那样长途运输,获利更易。
一项战时临时措施,竟造就了一个强大的盐商群体。
今日扬州,己成盐商聚集之地。
虽然江山一统,但北元残部未除,老朱深知天下仍不安定。
新朝初建,民生凋敝,国库并不充盈。
为维持对北境军事的支持,不得不延续这一旧策,仰赖民间财力。
对此事,老朱早己耿耿于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