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夺舍融魂(第3页)
柳青源心急如焚:“难道别无他法?”
“倒有一法可试,但凶险异常。”道长缓缓道,“需设阵引天雷入体,涤荡魂魄。成功则可净化残魂,失败则...形神俱灭。”
柳青源毫不犹豫:“但求一试!”
是夜,青云观后院设起法坛。七星阵中,柳青源盘膝而坐。清风道长步罡踏斗,念咒焚符。霎时间风云变色,电闪雷鸣。
“最后问施主一次,现在反悔还来得及。”道长郑重告诫。
柳青源摇头:“请道长施法。”
道长点头,桃木剑指天引雷。一道电光直劈而下,贯入柳青源顶门。他顿时浑身剧震,只觉烈火焚身,痛不欲生。脑中玄真子的残魂发出凄厉哀嚎,与他的意识激烈冲撞。
就在柳青源觉得自己快要形神俱灭时,剧痛突然消退。他感到体内某种污秽之物被涤荡干净,浑身前所未有的轻松。
清风道长扶起虚弱的他,微笑道:“恭喜施主,残魂已除。”
然而归家途中,柳青源渐渐发觉不对。某日他途经市集,见一老妇摆摊卖画,竟能一眼辨出其中一幅是明代真迹,价值不菲——这鉴赏知识分明来自玄真子。
当晚梦中,他更清晰地见到玄真子的一生:少年学道,中年炼丹,晚年痴迷长生...醒来后,大量道术知识留存脑中,仿佛与生俱来。
柳青源惊觉:天雷并未祛除玄真子残魂,而是将其打散后融入自己魂魄!如今他已分不清哪些是自己的意识,哪些是玄真子的记忆。
更可怕的是,他发现自己开始对炼丹长生产生兴趣,甚至不由自主地搜集相关典籍——这分明是玄真子的执念!
柳青源再次造访青云观。清风道长听罢苦笑:“看来贫道低估了那残魂的执念。如今天人合一,再难分离。施主唯有坚守本心,勿被外来执念所控。”
时光荏苒,三年转瞬即逝。柳青源再次赴考,果然高中解元。榜发之日,他却无喜悦之情,因他心知肚明——中举全靠脑中玄真子的学识。
此时的柳青源已是江宁府有名的才子,却鲜少人知他暗地里研究丹道之术。玄真子的记忆如毒瘾般侵蚀着他,对长生的渴望日益强烈。
某日,柳青源在古籍中发现一种“融魂丹”的配方,声称服之可融合异魂,获取其全部知识与能力。但需以童男童女心血为引,邪异非常。
“不可!此乃邪术!”柳青源本能地抗拒。
脑中却响起熟悉的声音:“为何不可?你我早已不分彼此,练就此丹,方可完全融合。难道你不想充分发挥这身才华吗?”
柳青源冷汗涔涔:“你...你不是被涤净了吗?”
声音轻笑:“老夫即是你,你即是老夫。何分彼此?”
柳青源惊恐地发现,这声音并非来自外部,而是从自己意识深处发出——玄真子并未消失,而是成为了他的一部分!
当晚,柳青源站在炼丹炉前,手中握着那页记载融魂丹配方的残卷,内心天人交战。一边是道德良知,另一边是长生诱惑与无尽知识。
最后,他长叹一声,将残卷投入炉火。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滚落,仿佛刚经历一场恶斗。
“可惜了。”他对自己说,不知是惋惜失去的机会,还是庆幸抵住了诱惑。
自此,柳青源放弃科举仕途,隐居山林,专心研究医学丹道——但立誓只炼益人之丹,不触邪术。他运用玄真子的知识结合自己的医理,救死扶伤,渐成一方名医。
然而每年月圆之夜,他仍会感受到体内那股对长生的渴望躁动不安。这时他便独坐山顶,对月抚琴,以音乐平复心魔。
“人与魔,只在一念之间。”他在日记中写道,“今日克己,明日或又动摇。此生恐与心魔共存,唯有日日自省,方能不负初心。”
六十岁那年,柳青源预感大限将至。他唤来弟子,交代后事:“我死后,勿停灵超过三日,立即火化,骨灰撒入大江。”
弟子不解:“师父,这不合礼制...”
柳青源摇头:“照做便是,否则恐生变故。”他心知自己体内仍有玄真子残念,唯恐死后魂魄不散,贻害后人。
三日后,柳青源安然离世。弟子遵嘱速办后事。火化时,据说炉中传出阵阵异香,有青烟直上云霄,久久不散。
骨灰撒入江中那夜,有渔夫见江心月影中似有两道人影相对作揖,继而合二为一,随波消散。
此后江宁一带常有传说:月明之夜,江上会出现一位白衣书生,为迷途舟子指引方向,而后悄然消失于烟波之中。
人称:白衣舟师。
而柳青源生前居住的草庐中,后人整理出大量医书丹方,皆署名“青源子”。序言中有一句话:
“身可夺,心不可夺。魂可融,志不可移。与魔同宿六十载,终知魔在我心,我在魔心。克己复礼,方是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