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子文艺 作品

第331章 黄土地的回响(第2页)

质检台旁的电子秤“嘀嘀”叫起来时,二十多个山东老乡围了过来。我举着相机,镜头里王磊正把一捧毛豆放在秤上,刘翠华凑过去捻起个豆荚,用指甲轻轻一掐——豆粒滚出来,饱满得泛着水光。“这豆子能出三成六的净肉,”她转头冲我笑,眼角的皱纹里还沾着点毛线絮,“俺们老家管这叫‘金豆豆’,以前只有过年才能吃上。”

“大熊猫”端着保温桶过来时,玉米面的香气突然漫过整个车间。我跟着大家围过去,看见桶底沉着层毛豆炒肉,翠绿的豆子裹着酱油色的汤汁。“尝尝?”她给我递来双一次性筷子,“这是俺男人凌晨三点起来炒的,用的山东辣椒面。”我夹起颗豆子放进嘴里,辣味刚漫开,就听见有人说:“这味道,跟俺娘炒的一个样。”

下午采访厂长时,他办公室的文件柜里摆着本厚厚的台账。“你看这个,”他翻到2018年那页,上面记着“捐赠毛衫320件,发往山东菏泽”,“每年重阳节都要捐,都是老乡们加班加点做的,领口内侧都绣着‘鲁’字。”我摸着件刚做好的毛衫,针脚细密得像山东的麦田,突然想起刘翠华说过,她们绣“鲁”字时,都要默念一遍老家的村名。

傍晚收工时,王磊的平板车装满了要发往菏泽的毛衫。我帮他把最后一件搬上车,发现领口内侧的“鲁”字旁边,还绣着个小小的毛豆荚。“这是翠华姐绣的,”王磊擦了把汗,“她说让老家的娃知道,嘉兴这边不仅有好看的毛衫,还有咱山东的毛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