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子文艺 作品

第362章 锁定远方去采访诺贝尔文学奖故乡(第3页)

小林的文章没有发在大的平台上,只发在医院的公众号上,每篇文章的阅读量也不算高,最多的时候也就几千。但每次发完文章,都会有很多人在评论区留言:“看哭了,我家孩子也在儿科住院,谢谢你们的照顾”“护士姐姐辛苦了,你们也是孩子的英雄”“朵朵要加油,一定会好起来的”。有一次,小林跟我说:“有个家长因为孩子的病情很焦虑,看了我写的朵朵的故事后,跟我说‘原来还有这么多孩子在努力,我们也不能放弃’。那一刻我觉得,我写的这些东西,比任何奖项都重要。”

原来无论是诺奖得主笔下的宏大叙事,还是基层作者写的微小日常,核心都是“看见”——看见那些被忽略的角落,看见那些平凡人的光芒。安妮·埃尔诺看见母亲的一生,小林看见病房里的坚持,老周看见小镇的温暖,他们都在用文字把这些“看见”记录下来,然后传递给更多人。而这种“看见”和“传递”,不就是文学最珍贵的价值吗?

采访的最后一天,我去了斯德哥尔摩的海滨公园。公园里很安静,只有海风拂过树叶的声音,还有偶尔传来的鸟鸣。远处的海面波光粼粼,像撒了一把碎银,几只海鸥在海面上飞翔,飞得很高,很远。公园里有一座诺贝尔的雕像,雕像前的石板路上,刻着不同语言的“和平”“希望”“梦想”,阳光照在上面,每一个字都闪着光。

我坐在雕像旁边的长椅上,拿出笔记本,把这些天的采访记录一一整理。从二手书店老人的话,到卡琳的解释,再到老周和小林的故事,那些片段像拼图一样,慢慢拼出了“诺奖标准”的样子。我忽然明白,自己寻找的“诺奖标准”,其实从来不在复杂的评选规则里,而在每一个作者与读者的连接中——就像莫言笔下的红高粱,连接了中国山东与瑞典的书店;就像老周写的小镇故事,连接了邮局职员与小镇居民;就像小林写的病房日常,连接了护士与患者。

海风拂过脸颊时,我在笔记本上写下:“诺奖的故乡不是一座城市,不是斯德哥尔摩的某条街道,而是每一个作者用心记录生活的地方;诺奖的标准不是一套冰冷的规则,不是评委们的争论,而是‘真正看见他人,并让他人被看见’。”

返程的飞机上,我把那本《红高粱家族》放在膝盖上,偶尔翻开看看。飞机穿过云层时,我看着窗外的云海,想起老周书桌前的稿纸,想起小林手机里的备忘录,想起那些基层作者的脸——他们或许从未想过自己的文字能走到远方,却始终在自己的角落里,认真地写着身边的故事。而对于我们这些文学路上的同行者来说,真正的价值从来不是追逐远方的奖项,不是羡慕诺奖得主的光环,而是扎根基层,倾听那些平凡的声音,记录那些真实的故事。因为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都值得被写进文学里;每一个用心创作的基层作者,都在搭建着连接人心的桥梁。

当飞机降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看着窗外熟悉的街道和人群,看着机场里来来往往的人,有的提着行李回家,有的背着书包出发,我知道,这场“采访诺奖故乡”的旅程没有结束,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我们会带着在斯德哥尔摩的收获,回到基层作者身边,听老周讲小镇里新发生的故事,听小林说病房里的新变化,听更多人讲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热爱。然后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更多人知道,基层作者的文字里,藏着最真实的生活,藏着最温暖的力量。

因为真正服务基层作者,让每一份真诚的创作都被看见,让每一个平凡的声音都被听见,才是文学最温暖、也最坚定的选择。就像二手书店老人说的那样,好的文字是跨越山海的桥,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基层作者把这座桥建得更宽、更长,让他们的文字能走到更远的地方,让更多人在文字里,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生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