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以文载道,以魂育人——灵魂写作课的宗旨、旗帜与方向
灵魂深处写作,红色信仰担当。
——题记
“名家名典名着是师德,草根风采见师风”,这两句诗不仅是对教育者精神内核的精准提炼,更是河子文艺灵魂深处写作课(以下简称“灵魂写作课”)从创立到深耕始终坚守的精神坐标。在文艺创作教育愈发追求速成、功利化的当下,这门课程始终锚定“以灵魂触碰灵魂,用文字照亮生命”的核心,以名家经典为骨、以草根实践为血,在教写作技巧的同时,更传递“文如其人”的创作信仰,为渴望通过文字表达自我的学员,搭建起一座连接经典与生活、技巧与灵魂的桥梁。
一、宗旨:以名家名典铸师德,让写作教育有“根”
写作课的“师德”,从不只是教师的个人品行,更是课程对“何为好的写作教育”的价值坚守——以名家名典为标尺,让学员在经典的滋养中理解写作的本质,而非沦为技巧的奴隶。灵魂写作课的宗旨,正是将“名家名典”的精神内核融入每一节课程,让学员明白:写作的根基,是对真善美的感知,是对生命的尊重,是对时代的回应,这恰是文学经典穿越百年依然鲜活的秘密。
课程对“名家名典”的解读,从不做碎片化的“金句摘抄”或教条化的“结构分析”,而是引导学员“走进经典的灵魂”。讲鲁迅,不只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塑造,更让学员读“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背后的悲悯——教他们在写身边小人物时,多一分共情的温度,少一分居高临下的评判;讲汪曾祺,不只拆解《端午的鸭蛋》的语言风格,更让学员品“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的真诚——教他们写生活琐事时,不刻意雕琢辞藻,而是用细腻的观察留住“妈妈的厨房香味”“巷口修鞋匠的榔头声”;讲史铁生,不只梳理《我与地坛》的叙事脉络,更让学员悟“向死而生”的生命力量——教他们在写挫折与困境时,少一分抱怨的戾气,多一分对命运的思考与和解。
这种“以经典铸师德”的宗旨,更体现在课程对“写作初心”的守护上。很多学员初入课堂时,带着“想写爆款文”“想赚稿费”的功利目的,课程从不否定这些需求,却会用经典告诉他们:巴金的《随想录》之所以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不是因为技巧有多高超,而是因为他敢于直面自己的灵魂,写下“讲真话”的勇气;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之所以能打动几代人,不是因为情节有多曲折,而是因为他始终贴着“草根”的生活写,让普通人的奋斗与挣扎有了重量。渐渐地,学员开始明白:写作的终极目标,不是“被看见”,而是“看见自己”“看见他人”——有学员在课后随笔中写道:“以前写文章总想着‘别人喜欢看什么’,现在读了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才想写‘我眼里的祥子是什么样’,这种踏实感,比任何点赞都珍贵。”
灵魂写作课的宗旨,本质上是“以文学经典为镜”:让教师照见“育人先育己”的责任——每一位授课老师都需反复研读经典,将自己对文学的热爱与思考融入课堂;让学员照见“写作即修行”的路径——在经典中学会敬畏文字、尊重生命,让笔下的每一个字,都带着真诚的温度。
二、旗帜:以草根风采显师风,让写作课堂有“暖”
如果说“名家名典”是课程的精神骨架,那么“草根风采”就是课程的生命血肉。这里的“师风”,不是教师的“权威姿态”,而是“俯身倾听”的真诚——尊重每一位学员的生活经历,珍视每一段“草根叙事”的价值,让课堂成为“普通人讲故事、普通人被看见”的温暖场域。灵魂写作课的旗帜,正是“不唯技巧,只唯真”,让每一个没有文学“光环”的普通人,都能在文字里找到自己的位置。